资讯
枣庄学院:坚持“四维联动”以文化培育开创志愿服务新格局
近年来,枣庄学院将青年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组织、实践、制度、精神四维联动体系,实现了以文化培育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的良好态势,努力开创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组织文化发力,激发志愿主体活力
学院坚持为了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依托青年学生组织,发挥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主力军作用。一是形成了“1+20+N”的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1”是指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充分发挥全校青年志愿服务平台枢纽功能;“20”是指20个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立足校园、覆盖社区、面向社会,发挥青年志愿服务先锋作用;“N”是指扎根在各学院班级的300余支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是全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根基所在。二是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志愿培训体系。学校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均配备了指导教师。针对志愿服务骨干,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交流研讨,分享工作技能方法;针对大型专项赛事节会活动,坚持“先培训,再上岗”,开展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礼仪服务、业务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全校青年志愿者,定期组织学习大学生志愿服务公开课,每年累计学习时长1000余小时,不断提升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坚持实践文化拓展,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学院坚持贴近社会发展要求、群众日常需求、学生成长诉求,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一是响应“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宏观政策宣讲、依法治国与普法宣传、乡村振兴与教育帮扶、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命题组建团队、设置项目,将党的声音、时代号角引入寻常百姓家。紧紧围绕枣庄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弘扬鲁班“工匠精神”和墨子“科创精神”,与当地各级团委、工会组织联合开展非遗传承、劳模进校园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关注“民之所需”。以枣庄市重大活动为平台,每年组织3000余名学生在枣庄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马拉松比赛、石榴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中担使命、作贡献;联合市红十字会、市区医院等来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累计培训5300余人;配合市中心血站定期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年均2150人次参与;协同学校18个周边街道社区常态化实施“百万大学生进社区”行动,助力城市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三是助力人才培养。连续26年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近万名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一线;21年累计选派400余名优秀毕业生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引导学生到西部、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称号。
三、坚持制度文化建设,筑牢志愿保障之基
学院坚持以制度说服人、教育人、激励人,制定《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等校级志愿服务工作系列制度。一是健全注册招募管理体系。依托“志愿汇”系统做好注册管理、招募培训、时长录入等工作,注册志愿者人数超180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7.1万小时。二是拓展社会实践学分内涵。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完成一定志愿服务时长,学生志愿服务综合表现及时转化为志愿公益类课程积分。三是落实志愿服务工作保障。针对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为志愿者提供统一的志愿服装、活动工具等必备物品;针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学为志愿者购买保险、提供服装、交通、食宿和安全保障。
四、坚持精神文化提升,点燃志愿活力之源
学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志愿服务精神和校训精神熔铸于志愿服务全过程,激发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一是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学校将每年3月定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月”,12月定为“志愿服务冬季温暖行动月”,集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项目展示交流,努力让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让雷锋精神在美丽校园蔚然成风。二是建设志愿服务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徽标、会旗、服装、卡通形象及文创产品,提升志愿服务形象辨识度和认可度。三是加强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依托学校官网、官微等宣传平台,及时报道学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志愿者事迹,分享向上向善的好图书、好故事。四是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以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挑战杯大赛等为抓手,鼓励志愿服务项目与创新创业等赛事相融合,不断强化志愿服务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助推志愿服务从“活动”向“项目”转变,取得良好成效。近年来,有12支团队入选全国志愿服务队;学校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市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学校“青绘·艺行”志愿服务团队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铜奖、山东省第五届青年志愿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
热点信息
-
为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024年12月20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
-
为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于1月7日(农历腊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