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道德 国际 工程 典型 道德 爱党 爱国

齐鲁工业大学:“四维”融合,助力师德师能双向提升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2-10
摘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从体制机制、教育评价、培训内容、培训队伍等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党建和业务相融合,构建师德师能双向提升培训体系,实现高校教师师德师能双向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从体制机制、教育评价、培训内容、培训队伍等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党建和业务相融合,构建师德师能双向提升培训体系,实现高校教师师德师能双向提升。

一、优化顶层设计,实现机制融合

面对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校(院)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教师思想引领和服务发展。一是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教师发展中心合署设置。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将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考虑、统筹设计、一体实施。二是制定出台10个制度文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统筹开展教师思政教育与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在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师德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融合设计。三是对标校(院)全面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断提高教师团队合作与运维能力,培养和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将教师单一的岗位技能拓展为综合职业能力,推进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校(院)发展目标有机融合。

二、探索师德考核,实现评价融合

出台《关于教职工师德师风综合评价指导意见》,将师德单列评价,构建了一套“全员分类型分层次多元化”的高校师德师风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坚持综合评价,将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实绩纳入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基本规范、课程思政、工作素养和工作实绩等四个部分。在该指标体系指导下,各二级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符合自身特色的三级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综合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评价落到实处,为顺利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和有力抓手。

三、坚持培训思政,实现内容融合

提出培训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师发展培训各阶段,构建教师终身发展体系,实现培训内容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合。一是针对新入职员工,在能力提升培训中,融入思政教育、师德师风、意识形态、统战廉政等内容,把好教师“入口关”;二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办法》,以师德师风为核心,重点培育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和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新导师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组织和团队领导能力,打造“一核心六边形”全能“战师”;三是针对老教师,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满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与青年教学科研教师代表座谈交流,表彰他们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不忘初心、忠于使命的辛勤耕耘,激发广大年轻教师投身教育科研事业,潜心教书育人的行动自觉;四是贯彻终身学习理念,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时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同时明确了培训内容和认定办法。

四、发挥榜样引领,实现队伍融合

建立师德和师能两支校本培训师队伍,通过协同建设,逐步实现两支队伍融合统一。一是建设师德师风培训师队伍。开展最美教师选树活动,每年选树10名最美教师。选派最美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和涵养研修,依托最美教师建立师德师风培训师队伍,在全校(院)开展“培训归来话师德”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师德涵养。二是建设教学技能培训师队伍。选派省级及以上获奖的教师参加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和FDW(教学技能工作坊引导员)培训并获得国际认证证书,依托13位获得FDW国际认证的教师组建教学技能培训师队伍,自主设计并实施了教师教学能力进阶工作坊、新入职员工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等,以点带线带面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三是能力协同发展,推进两支队伍融合。提高最美教师教学能力,选派部分师德培训师参加教学技能工作坊培训并取得证书;加强教学技能培训师师德涵养,通过专题培训、午间沙龙、学习研讨、研修班等多种形式,提升队伍思政水平,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四维融合”,学校逐步构建了师德师能双向培训体系,近两年,组织实施相关培训活动72场次,培训教师累计达19000余人次,取得以德促能、以能育德实效,校(院)教师连续两年获评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