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宁晚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策
Date:2024-10-21
访问量:
来源:
作者:宁晚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能够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养分,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作为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承载着世代积淀的社会理想、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深入人心的道德伦理以及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等诸多精髓。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激活这些宝贵遗产的生命力,并确保其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据最新教学动态,全国各地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正在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等核心元素,将之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大一统”理念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集体主义的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集体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深厚的家国情怀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分重要。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推广马克思主义。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内涵,而且能够洞察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悠久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和高度结合之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当秉持科学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导向,恰当地整合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对我国博大的传统文化秉持敬意,精心提炼并矢志传承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精华部分;同时,也需用批判的眼光,勇于揭示并摒弃那些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的文化糟粕,努力实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扬弃与有机整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原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探讨与解析,鼓励他们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敏锐洞察力,逐步树立起客观、理性的判断力。
具体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忠孝精神在维护家族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加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固化。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和判定这些文化现象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矛盾动力,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解释和发展。例如,道家文化中的自然无为思想在今天如何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基于辩证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并探索其现代价值。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所有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此让学生学会科学分析文化现象,并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审视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要求我们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尤其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教学资源。在各地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叙事、历史人物的卓越事迹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适时适度地融入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讲解之中,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让古代智慧与现代理论在课堂上交融生辉。
面向未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融合,无疑是一项兼具挑战性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引领,同时也需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教育领域,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如重视集体、崇尚和谐与注重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念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联系。同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这种结合还需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即通过对外交流和合作项目以及国际学术研讨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和学术的互动,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和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和先进理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也需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是对传统与现代教育方法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教育者自身能力和理论水平的一种考验。
期待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既富含传统智慧又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扎实理论素养,能勇担民族复兴大业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深厚的文化滋养,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
〔作者:宁晚枚,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由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23-2024学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24CJG14)资助。〕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承载着世代积淀的社会理想、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深入人心的道德伦理以及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等诸多精髓。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激活这些宝贵遗产的生命力,并确保其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据最新教学动态,全国各地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正在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等核心元素,将之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大一统”理念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集体主义的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集体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深厚的家国情怀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分重要。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推广马克思主义。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内涵,而且能够洞察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悠久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和高度结合之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当秉持科学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导向,恰当地整合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对我国博大的传统文化秉持敬意,精心提炼并矢志传承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精华部分;同时,也需用批判的眼光,勇于揭示并摒弃那些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的文化糟粕,努力实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扬弃与有机整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原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探讨与解析,鼓励他们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敏锐洞察力,逐步树立起客观、理性的判断力。
具体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忠孝精神在维护家族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加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固化。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和判定这些文化现象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矛盾动力,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解释和发展。例如,道家文化中的自然无为思想在今天如何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基于辩证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并探索其现代价值。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所有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此让学生学会科学分析文化现象,并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审视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要求我们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尤其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教学资源。在各地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叙事、历史人物的卓越事迹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适时适度地融入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讲解之中,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让古代智慧与现代理论在课堂上交融生辉。
面向未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融合,无疑是一项兼具挑战性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引领,同时也需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教育领域,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如重视集体、崇尚和谐与注重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念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联系。同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这种结合还需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即通过对外交流和合作项目以及国际学术研讨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和学术的互动,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和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和先进理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也需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是对传统与现代教育方法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教育者自身能力和理论水平的一种考验。
期待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既富含传统智慧又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扎实理论素养,能勇担民族复兴大业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深厚的文化滋养,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
〔作者:宁晚枚,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由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23-2024学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24CJG14)资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