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济宁市:创新构建新时代学生资助模式
近年来,济宁市将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推动教育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创新性地建立了“标准化建设筑基、数字化改革赋能、联动式育人为本”的三维工作体系,形成了具有济宁特色的惠民生、暖民心新时代学生资助模式。
一、实施标准化建设,夯实学生资助工作基础
自2022年起,济宁市全面实施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学生资助工作水平。一是建章立制,推进“七个标准化”。印发《济宁市学生资助工作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制度建设、办公条件、资助程序、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七个方面制定详细标准,明确了基层学生资助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实现了基层学生资助工作有标可依、有标可行、有标可评。二是统筹规范,实现“四个统一”。通过统一资助宣传关键时间节点、关键内容形式,统一资助认定原则、认定依据、档次划分等认定标准,统一资助申请、认定、公示等关键流程,统一资金发放时间、发放形式、发放告知等重点事项,使学生资助工作具备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实施路径,确保政策宣传深入广泛、认定标准准确一致、资助流程规范有序、资金发放安全高效。三是强化落实,确保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将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任务科学规划为三年实施计划,以“典型引领、以点带面”为路径,建立“年度达标校、县级典型校、市级优质校”创建机制,按照“动员部署、全面推进、评估验收”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逐步推动全市学校实现资助标准化建设达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落实落地。
二、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精准服务效能
济宁市搭建了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实现了学生资助申请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一是高效服务,实现“零跑腿”。在微信公众号开通学生资助线上申请端口,学生家长无需提交材料即可完成资助申请,并实时查看资助政策、申请进度和进行留言咨询。自2024年秋季上线以来,已有20.6万学生家长在线完成资助申请,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精准认定,确保公平公正。在学生资助平台内置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量化指标体系,根据填报的学生家庭信息自动量化赋分。同时,基于学生资助申请平台与市大数据中心的数据交互,建立了大数据对比核查机制,可将申请人提报的申请信息即时同民政、住建、残联等11个部门的相关信息库比对核查,验证申报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应用的无缝对接与实时交互。对比核查发现的疑义信息直接推送至资助申请平台,嵌入各申请人基本信息栏直观显示,大幅提升了学校对申报信息的鉴别能力。三是便捷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市、县、校三级管理部门可通过学生资助申请平台管理端实时查看资助工作进度,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学校可导出平台数据建立电子档案,减轻了材料收集整理和认定的压力。2024年,学生资助平台获评市政府办公室“高效办成一件事”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和年度“创新济宁行 改革济先锋”优秀改革案例三等奖。
三、拓展联动式育人,深化立德树人实践
济宁市以学校为主阵地,联动驻济高校、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共同构建多方协同的资助育人共同体。一是加强校园育人工作。将资助育人融入学生资助全流程,在各个环节融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将资助育人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沃土,广泛在德智体美劳各个育人主题的演讲、书画创作、诵读等各项活动中加入资助育人主题、元素、赛道,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建立爱心帮扶机制,组织1.7万名干部教师与特殊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建立一生一档关爱机制,为2.2万名特殊困难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二是深化跨界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二维联动”育人模式,实施校地联动和部门团体联动。11个县市区与济宁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资助部门签订资助育人合作协议,常态化联合开展励志报告、心理辅导等活动;同时,联合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社会爱心团体,组织“巾帼送暖”“微心愿”“暖冬行动”等资助育人主题活动。三是凝聚社会育人合力。支持各县市区设立学生资助专项基金,近三年,全市共吸纳社会捐助5000多万元,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热点信息
-
近日,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青年交流首场活动在...
-
近日,湖北省黄冈市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刘欲晓一行到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就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