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女子学院:聚焦“为老为小为家” 构建实践育人新生态
近年来,山东女子学院将社会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立足民生需求,聚焦“为老服务、为小护航、为家赋能”,通过“价值引领、能力锻造、文化浸润”三维融合,构建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近三年,学校累计开展实践项目127个,覆盖学生1.2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实现铸魂育人与服务社会双向奔赴。
一、聚焦“为老服务”,着力构建代际共育实践课堂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科技赋能、温情守护相结合,构建“服务-传承-反哺”实践育人闭环,让青年在敬老服务中传承文化、锤炼品格。一是打造跨代际育人平台。创建“银龄导师团”,聘请老党员、老专家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口述历史”“非遗工坊”等项目,带领学生完成《情系黄河》影像档案。二是创新服务学习模式。将老年公寓、社区活动场所等设为实践基地,以团支部为单位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健康监测、中医养生、文娱活动中完成180余份调研报告,“从健康出发,守护幸福源动力”服务项目获评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示范项目。三是构建精神传承机制。开展“青春伴夕阳”结对服务,以学校健康养老专业学生为主,成立健康管理俱乐部,获大学生社团风采展示全国百强社团。
二、聚焦“为小护航”,着力打造协同育人实践阵地
学校构建“服务儿童-反思成长-专业精进”育人路径,持续深化校地共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一是建设儿童服务实训体系,用专业服务学前教育发展。通过“教师领读、集体品读、研讨细读、重点讲读”联动,实施“四点半课堂”提质工程,打造“非遗传承”“科创启蒙”等特色课程体系。二是创新朋辈育人模式,用技能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明镜台汉服社与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实验学校共建中小学生汉服社团,社团成员定期开展特色课程实践教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培育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挑战杯省赛金奖。三是构建实践反思共同体,用坚持守护儿童成长。学校与济南市中区党家街道共建“社团小课堂·童心大梦想”助困支教项目,已服务当地少年儿童1.3万人次,支教项目获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三、聚焦“为家赋能”,着力创新家国情怀实践载体
学校通过家庭服务项目,引导学生从“家文化”体悟“国情怀”。一是创设家风传承实践专项。立项28支团队赴山东省16个地市、800余个家庭开展实践,受到社区居民一致好评。二是构建社区治理实践课堂,在“美丽乡村”创建中,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绘制的文化墙成为网红打卡点。三是打造家国情怀培育工程。在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共促互融中,引导学生在实践调研中感知国家发展,组建乡村振兴服务队,拍摄制作魅力村庄宣传短片,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街道打造“生态环境引领旅游品牌”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四、聚焦长效机制,着力完善实践育人生态体系
学校注重协同联动校内外育人资源,将实践育人全面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共青团全面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指导意见》等,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形成“大团队”。一是创新第一第二课堂协同实践育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将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充分融合,社会实践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一体谋划,作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学生运用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走进基层,对课堂论证的主题进行进一步论证、发掘、拓展,实现了全校社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的双全覆盖。二是创建“1+1+1”导师大团队。秉承“实践育人共同体”理念,建立“团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指导力量,强化学生实践全过程指导,打造实践育人“大团队”。三是贯彻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立项,探索报告评阅、现场答辩、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相融合的评价机制,实现社会实践深度、广度和效度三方面提升。学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为老·为小·为家”—“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获山东省党建带团建改革创新项目。
热点信息
-
近日,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青年交流首场活动在...
-
近日,湖北省黄冈市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刘欲晓一行到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就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