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
威海:以文明实践为笔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威海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地处威海市中心城区,下辖17个城市社区和1个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常住人口4万余人。环翠楼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部署要求,以“为民办实事、文明润人心”为目标,紧扣“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服务老百姓”主线,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切实把实践阵地建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精神家园”。
建强阵地体系,筑牢文明实践“主阵地”
始终把阵地建设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压舱石”,聚焦“覆盖广、功能全、运行畅”核心目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完善机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明课堂”,让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优化阵地布局,实现服务覆盖“无死角”。结合街道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大、服务需求集中的特点,创新构建“1+18+N”立体化阵地矩阵,破解服务“碎片化”难题。一是做强1个核心阵地。优化升级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成全市首家街道级社区运营中心,累计引进39家市场主体,推出45个社区运营项目,调动8000余名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种类较以往增加20%,直接惠及1.2万人,每年节省财政支出60万元。其中,依托文明实践所成立的全市首家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因服务模式创新,成功入选省文旅厅公共文化场馆“提振文旅消费典型案例”和“延时开放典型案例”。二是做优18个社区站。全面提升18处文明实践站,按照“一室多能、按需配置”原则,升级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科普体验区、志愿服务站等功能分区,配备图书、乐器、科普器材等300余套,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居民“参与远、活动难”问题。三是做活N个特色点。聚焦辖区热门景点多、新就业群体活跃度高的实际,在商圈、公园、景区周边打造旅途驿站、“环小蜂”新就业群体驿站等“特色文明实践点”,提供行李寄存、休息饮水、应急充电、旅游咨询、秩序维护等免费服务,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游客群众等10万余人次,真正让文明实践服务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最后一米”。
整合资源力量,构建多元协同“大格局”。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壁垒,推动文明实践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众人拾柴”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一是联动辖区单位“共建”。借力“双报到”机制,联动市直和国企单位26家、区直单位17家,以项目化运作推动机关单位及2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度参与精致城市建设等文明实践活动,先后打造“红色合伙人”“青年夜校”等特色项目50余个,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二是激活社会力量“共治”。吸纳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阵地运营,引导商圈企业成立“环商红盟”,累计组织开展“公益助农”“困难帮扶”等活动286场次,重点关注困难党员和困境儿童的需求,为弱势群体送去关怀与希望,切实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其中,“东方福爱心联盟”荣获“第七届山东慈善奖”,双举海参总经理李双举获评“中国好人”,“环商红盟”获评“威海市最佳志愿服务联盟”,社会力量参与度持续提升。三是发动群众力量“共享”。鼓励居民中的老党员、退休教师、能工巧匠、热心居民组建“百姓智囊团”,目前已吸纳成员116人,累计提出“增设社区健身器材”“优化活动时间”等建议80余条,自主组织邻里节、文化交流会、技能互助等活动200余场次,真正实现“群众的事交由群众商量、群众的活动交由群众组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良性循环。
完善管理制度,确保阵地运行“高效率”。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清单化、预约制、严考核”管理模式,保障阵地规范高效运行。一是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制定服务项目清单,明确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科普教育、便民服务等10余项基础内容,标注服务频次、时长及责任主体;梳理人员职责清单,区分实践所所长、实践站站长、文明实践专管员、志愿者等岗位职责,通过精准划分各角色的核心任务、工作权限与责任范围,有效填补职责衔接缝隙,杜绝责任“真空”现象;建立物资保障清单,登记图书、音响设备、科普器材等300余件物资信息。二是实行双线预约制度。线上依托网格微信群开通24 小时预约端口,居民提交申请后由专职人员反馈确认;线下在实践站、实践点设立预约服务台,由工作人员实时办理预约,预约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同步建立服务闭环机制,针对预约流程繁琐、场地设备故障等问题及时优化,今年以来阵地使用率较去年提升25%,闲置时间减少40%。三是健全“双维”考核机制。定期实地检查实践站、实践点,结合群众参与率、服务成效、特色活动数量等5项核心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通过随机调查、座谈走访等收集群众意见,今年已整改阵地运营问题18项,群众满意度达98%。
聚焦群众需求,打造服务群众“连心桥”
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群体关爱、助力发展、壮大队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明实践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聚焦特殊群体,织密关爱帮扶“保障网”。针对老年人、困境儿童、新就业群体等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推出定制化服务,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开展“银龄关爱”行动。依托实践所、站建立社区食堂,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充分释放文明实践所、站服务效能,深化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开设“银龄课堂”,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健康养生、防诈骗等培训,惠及4000余人。二是推进“护苗成长”工程。试点在5个社区实践站开设社区学堂,组织志愿者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累计服务儿童1800余人次;实施困境儿童结对帮扶,为28名困境儿童匹配提供生活资助、心理陪伴等服务,帮助6名儿童改善学习成绩、走出心理困境。三是落实“助新暖新”服务。聚焦新就业群体“温饱冷暖”实际需求,按照“因地制宜、临街靠路、就近便利、按需配置”的原则,全方位梳理社区闲置资源,打造38处社区驿站,配备饮水机、微波炉、休憩座椅、应急药箱等,提供饮水、休息、应急救援等贴心服务,形成“15 分钟暖心服务圈”。
深耕商圈服务,搭建企业发展“助力台”。立足辖区商圈企业密集的实际,针对企业“经营推广难、政策对接难、员工关怀缺”等需求,开展精准化志愿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一是推动“政策上门”。常态化收集汇总企业面临的用工需求、劳资管理等困难,建立了《企业问题需求台账》,联合部门实行承包到人,销号服务。其中,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市场推广等企业发展需求,先后实施银企对接、政策搭桥项目3个,组织企业品牌推介会4场,协调30多家商户融资贷款500多万元。二是开展“资源联动”。搭建商圈企业互助平台,指导环商红盟壮大队伍规模,横向上,新纳入浙江商会、福州商会、威海市建设咨询协会等17家商、协会,搭建起商会、协会、企业交流平台,促成4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纵向上,不断延伸辐射范围,新纳入个体工商户300余家,通过发挥商协会、“头雁”企业带动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更好发展。三是落实“关怀服务”。依托商圈片区的中枢纽带作用,打通隶属壁垒,实现专业力量调配和资源有效共享。商圈重点针对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联合26家律师事务所50余名律师,成立威海市首家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站”26处,现已向辖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免费服务400余人次。
联动志愿力量,充实服务群众“生力军”。建强志愿服务队伍,让文明实践“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一是扩大队伍规模。积极发动商户企业、“双报到”党员、楼长单元长以及社区能人、文艺达人等居民骨干加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实现每百名居民配备8名志愿者。同时挖掘新就业群体潜力,聘请15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为“流动志愿者”,通过“随手拍”“随手带”“随手帮”,累计解决群众“微诉求”2300余件。二是推行积分激励。制定信用积分管理办法,志愿者参与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家政服务等奖励,今年已发放积分奖励1.2万余分,有效激发志愿热情。三是开展赋能培训。邀请25家“吹哨报到”部门及红海救援队等专业力量,围绕沟通技巧、应急救护、活动组织等内容开展培训12期,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今年以来志愿者累计开展服务活动30余次,服务时长超10万余小时。
创新活动载体,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
立足环翠楼街道历史文化底蕴与中心城区活力优势,通过“创品牌、融诚信、赋数字”,让文明实践活动“有特色、有活力、有影响”。
打造品牌活动,增强文明实践“吸引力”。围绕“我们的节日”“理论宣讲”“文明创建”等主题,打造系列特色活动品牌,让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一是深化理论宣讲品牌。组建“书记宣讲团”“百姓宣讲队”,采用理论、案例、宣讲、文艺等融合方式,在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小区广场、商圈驿站开展主题宣讲,覆盖群众3.2万人次。其中在统一路打造全市首条“道德模范好人一条街”,常态化组织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等开展宣讲活动,通过榜样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依托树山印迹纪念馆成立志愿服务宣讲团,全年累计开展宣讲19场次,覆盖群众5634人,有效引导党员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觉悟。二是深耕传统文化品牌。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200余场,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节点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打造环翠楼街道“文脉盈翠”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区,涵盖1个实践所、18个实践站、51个家庭站,开展传统节日活动150余场。三是打造文明创建品牌。推出 “千里山海文明威海” 十大行动方案,覆盖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10个领域,常态化开展“诚信家庭”“诚信商户”等各具特色的诚信典型选树活动,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各类宣传载体,围绕典型事迹、试点建设、惠民效果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提升社会知晓率和认可度。
融入美德信用,彰显文明实践“诚信力”。立足辖区商圈与街区资源禀赋,以美德信用为纽带,推动文明实践与信用深度融合,让诚信理念融入生产生活。一是建设商圈信用体系。搭建“1+9+N”商居信用架构,以9大商场为载体,N家企业、商铺为对象,组织800余家企业、商户签订诚信契约,建立社区信用商家联盟,通过“一码双公开”量化展示商家诚信指数,开发免费广告宣传等10个商企积分兑换项目和“长者生日会”等19个商企诚信系列活动,实现“美德+信用”双向赋能,属相街获评“全省诚信消费满意示范街区”,威高广场获评市级信用示范街区。二是开展诚信便民服务。依托社区广场、小游园等载体,常态化开展“公益市集”“公益夜市”46场次,提供公益理发等便民服务,惠及群众5000人次,让诚信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美德信用扩惠民场景,线下在东北村社区建立全区首个信用超市,现已合作设立17家,商户以低价让利、公益服务模式回馈社会,居民凭借诚信等级兑换折扣、物品及服务;线上依托区级“信用环翠”平台,上线惠民便民应用场景56个,约占全区总数的44%。三是推动信用共建共享。发挥榜样力量,挖掘商圈企业家、先进模范等265名社会人才,培育孵化26个公益团队及87个社区自组织,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1400余场,持续扩大文明实践辐射力。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整合辖区近2000家商企成立“红色合伙人”联盟,打破行业壁垒限制,构建社区、商户、物业、居民“四方互通互兑”诚信指数体系,推动实现全场景资源整合、全商居共建共享,形成文明实践良性循环。
推动数字赋能,拓展文明实践“传播力”。顺应数字化趋势,构建联动文明实践传播体系,扩大覆盖面、提升参与度。一是“网红书记”领航,打造文明传播新形象。引导社区书记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趋势,入驻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设专栏通过短视频解读养老补贴、医保新规等惠民政策,预告公益市集、理论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回应物业纠纷、环境整治等居民诉求,采用方言讲述、主题情景等接地气的形式,增强内容吸引力;定期开展“书记直播”,邀请商户代表、志愿者、居民骨干共同参与,带头推荐信用海鲜商户、社区运营产品、公益助农产品,今年以来带动海鲜、贝壳文创、王家夼村特色产品等销售额增加5万余元,同比增长30%。二是“专栏宣讲”发力,传递文明实践暖力量。以“齐鲁时代楷模”殷树山“一生守一巷”的典型事迹为核心,线上推出《玉明巷说》专栏,采用微视频、图文故事等形式,从微观视角讲述街道幸福故事、社区暖心故事、邻里温情故事,系统挖掘社区工作者、外卖小哥、退休教师等身边榜样28人,制作系列专题6期。自推出以来,带动新增志愿者32名,参与助老送餐、社区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有效发挥榜样力量,吸引居民自觉加入文明实践队伍。三是“试点先行”带动,提升以文化人强担当。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体推进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城乡文化社区的工作要求,深挖卫城根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非遗技艺,将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实现文化浸润与文明涵养同频共振。2025年,辖区东北村社区、西南村社区入选全省文化社区建设首批试点,同时东北村社区作为全市仅有的2个社区之一,入选全省文化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试点社区。按照“强基固本、试点引领、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以试点建设为牵引,持续探索数字赋能文化育人新路径。充分利用“文汇邻里”小程序,对接省级优质文化资源,线上发布京剧、油画、舞蹈等培训活动15场次,直接参与群众320人次,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涵养文明新风。
热点信息
-
威海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地处威海市中心城区,下辖17个城市社区和1个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常住人口4万余人...
-
10月21日下午,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办成员、区司法局党组成员高峰德带队到济北街道开展法治督察,通过实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