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地理 儒家 释家 道家 产业 历史 地理

大路口乡保护传承“老地名” 推动乡村“软更新”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大路口乡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12
摘要:近年来,大路口乡牢牢把握国家高质量发展机遇,深入挖掘龙山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的目标任务,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不断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大路口乡地名文化建设,打造大路口乡地名文化品牌,探索出了
         近年来,大路口乡牢牢把握国家高质量发展机遇,深入挖掘龙山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的目标任务,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不断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大路口乡地名文化建设,打造大路口乡地名文化品牌,探索出了地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大路口乡路径。

         一、强化地名规划,守护乡镇记忆。

          一是保护老地名,守住文化根。大路口乡组织人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辖区内的老地名进行摸底,通过搜集查阅历史资料、调查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地名文化信息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工作,丰富完善每个老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等信息,编撰《大路口乡地名文化汇编》,传承好历史。根据地名摸排情况,对10个行政村的地名标志进行修缮、更新,对未设置地名标志的14个行政村按照“标准统一、质量可靠、覆盖全面”的总体要求规范设置地名标志,让地名标志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文明村创建等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设置新地名,传承文化魂。在地名规划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依据大路口乡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对乡政府驻地3条道路进行命名设标。按照名符其“律”、名符其“实”、名符其“形”、名符其“境”、名符其“韵”的命名原则,对道路进行拟命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宣传栏、微信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对道路命名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地名命名工作的科学化、严谨化、规范化。以贾堌堆村为试点,发挥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乡贤作用,集思广益,以龙山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为基础,对村内4条街巷进行命名设标,让地名为村民提供完善、准确、便捷的服务。

          二、探索“地名+”模式,激发地名新活力。

         一是“地名+红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地名是历史的继承,叩问地名红色记忆,讲好地名故事,为的是记住来时的路。大路口乡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聆听地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将红色文化与地名文化充分融合,结合“夫妇双清”故事、孔那里八烈士、山东红嫂等资料,打造了张博士集廉政教育基地、王芝茂抗战堡垒村等红色景点,以红色优秀地名为载体,讲好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不断强化自觉传承红色传统、延续红色文脉的信心。二是“地名+校园教育”,守护乡愁记忆。大路口乡立足地名管理现状和地名文化特征,夯实地名文化延伸新阵地,搭建地名文化和学校教育新桥梁,将地名文化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地名故事走进课堂。以贾堌堆、张博士集等历史地名为基础,通过为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地名课”、地名作文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古老村落、红色教育基地、著名旅游景点等众多地名来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大路口乡地名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三是“地名+旅游景点”,展现乡村活力。大路口乡以贾堌堆农家寨4A级景区为中心,依靠贾堌堆遗址、陶艺馆、精品民宿、农耕博物馆等载体,深入挖掘有历史、有故事、有内涵的老地名和特色地名,打造“有景点可看、有故事可听、有地方可玩、有产品可买、有民宿可住”的乡村旅游线,驱动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让地名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三、强化地名宣传,赋能产业发展。

          一是打造地名文化特色品牌。大路口乡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1+1+2+3”地名宣传模式。在贾堌堆农家寨景区打造了“1”个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中心,发挥村党支部书记这“1”个领航员作用,链接抖音、快手“2”大网络平台,通过村党支部书记讲村庄历史、讲红色文化和讲地名来历这“3”种方式,开启了“地名推广”新模式。协助山东省民政厅拍摄《齐鲁印记·守望地名——龙山古寨贾堌堆》地名宣传片,挖掘宣传保护地名文明遗产,展示贾堌堆村的风采,进一步提升大路口乡地名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影响力。二是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大路口乡结合本地农产品发展情况,通过特色地名与农产品绑定的方式,打造了大张黄桃、油坊金蝉、大路口黑猪肉、贾堌堆辣椒酱、刘举楼秋月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走上商品化、产业化、品牌化道路,让地理标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