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日照职院:优化“四个育人环境”,培育数字工匠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2-16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传统产业的日益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四个育人环境”,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传统产业的日益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四个育人环境”,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

一、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塑造数字工匠的文化之魂

学校以“天润地滋、厚德乐学、求真至善”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日初文化墙、卓越广场、文化长廊、工匠文化园,打造图书馆、校史馆、艺术馆、党史馆四大文化空间,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文化熏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厚植文化底蕴。以卓越标准引领制度文化建设,健全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治理三大制度体系。开展卓越课堂、卓越班级、卓越宿舍、卓越社团、卓越之星等创建评选活动,设立卓越创新奖、“丁肇中卓越奖学金”,引领师生将追求卓越内化为行动自觉。

围绕心智启迪和品德培养,构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开发传统文化、生活美学等7个课程模块,实现技术与人文融通。突出职教特色和文化传承,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科技文化节、鲁班文化节、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开办卓越论坛、厚德大讲堂等文化论坛,开发音乐、思政课程,涵养心灵、培育德行。

二、优化实践育人环境,夯实数字工匠的成长之基

学校主动融入产业园区,携手龙头和骨干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16个“教学工厂”,把教学场所拓展到工作场所,把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创”一体,“岗课赛证”融通,在真实生产和项目实做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增长实践技能。其中,创意设计专业群依托15个工作室,打造了集人才培养、设计服务、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实施“项目实做、公司化管理、工作室育人”的教学改革,以真实项目作为驱动,与课程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数字化实战技能、传承工匠精神的创意人才。

学校以“强国有我、青春心向党”为引领,面向技能强国、科教兴国、乡村振兴、西部开发等领域,建立社会实践项目库,打造社会实践品牌,在实践中解民生、育情怀、增本领、长才干。发挥各专业优势,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提炼、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与新疆麦盖提县开展“东虾西移”项目,师生团队在大漠边缘成功养殖出澳洲龙虾,使千亩荒滩变成“聚宝盆”。

三、优化数字育人环境,锻造数字工匠的思维之核

按照“开放、融合、创新、赋能”的理念,推动数字技术与教学、管理、服务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建立起在线教学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等3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构建起“双端、一站、一图、一厅、五平台”数字校园应用体系,全面赋能教育教学、规划决策和管理服务。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个性化学习、体验智慧化生活、养成数字化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学校围绕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构建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在学校、系部、教研室三个层面,针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开展信息化教学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信息安全等培训。针对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开展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网络文明与网络安全、信息检索与数字资源应用等培训和竞赛活动。

四、优化课堂育人环境,强健数字工匠的技能之翼

优化专业设置,重构课程内容。根据新专业目录,对接日照市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工作岗位数字化升级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人工智能、车联网技术、BM技术等专业拓展课程,重构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

突出能力导向,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依托校本在线教学平台、雨课堂、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于能力导向设计开发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智能备课、因材施教、精准指导。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情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为教学质量跟踪和教学诊改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