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青岛科技大学:“三保障五路径”,打造政产学研融合升级版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青岛科技大学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18
摘要:青岛科技大学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聚力创新,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增智、聚势、赋能,有力地支撑了橡胶、自动化、信息、化工等千亿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个保

青岛科技大学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聚力创新,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增智、聚势、赋能,有力地支撑了橡胶、自动化、信息、化工等千亿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个保障、五种路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打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一、三个保障,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一是制度体系,保障有组织的科研有“法”可依。学校先后创新出台了14项核心制度文件,健全了内部工作机制,规范了操作流程,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

二是组织机构,保障政产学研融合有“深度”和“广度”。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促进委员会,下设技术转移办公室,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大企业协同创新工作组、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四大服务模块,各模块聚力创新协同工作,构建了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色生态圈。

三是载体平台,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可共享。学校建设了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其中有3个国家级的孵化载体: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新材料工业园,培育了近400家科技型企业,建成国家级转移转化平台7个、省级5个。打造了从成果产出、熟化成果、成果推广,最后实现产业化的独具特色的多维度、深层次、宽领域、细机理的科技转移服务生态体。

二、五种路径,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

一是通过成果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到上市公司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学校出台《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将科技成果“植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通过技术入股,孵化了9家上市公司和一批学科性公司,在橡胶、化工、信息、新材料等领域,通过关键技术革新带动了产业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这一系列的发展史,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史,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支撑行业发展的典范。

二是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学校注重校企合作,将科技成果转让给行业企业,变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力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行业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科技成果转让后,学校持续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为行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三是通过校企共建“科创飞地”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学校通过与橡胶、聚氨酯、化工、医疗大数据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研究所等“科创飞地”,实现从技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解决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通过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学校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建设了政校企金多主体参与的、采用市场化运营机制的两个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即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和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服务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五是通过建设校地融合创新中心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学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全面实施“校地融合、校企链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五大行动,建设了一批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教学、有组织服务社会,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推动科学研究从“自由生长、单兵作战”向“定向培育、兵团作战”转变,突出多学科联合作战,集中特色学科优势兵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壁垒,系统构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共享+资本支撑+成果产业化”有组织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把学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集成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形成转移转化体系完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新模式,着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新征程中实现新飞跃,全面打造集人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