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枣庄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纪实
近年来,枣庄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学生成长需要,着力回应家庭育人需求,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抓队伍、强阵地、创特色、重联动,不断提高家校社共育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性、实效性,实现家校社多向奔赴,努力打造“家校社同心、共育时代新人”的枣庄样板。
构建“教联体”
聚力破解“共育难”
为破除协同育人在职能部门间的工作壁垒,我市成立了由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卫健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关键主体责任,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协同教育,带动更多家长、社会力量参与,力促多元主体形成教育合力。
3月21日,全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启动仪式暨家校社协同育人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标志着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正式成立,形成了“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
在市级层面成立“教联体”后,区(市)和学校陆续跟进成立。不到一年时间,我市已构建起由上百所学校、上千家社会单位、上万个学生家庭参与的育人“教联体”。滕州市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遴选出9所家庭教育特色学校,成立了协同育人学校联盟,吸引42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入。
“教联体”的成立,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紧紧相连,让全市学校的教育半径不断得到扩大,进而打造“15分钟教育圈”。如今,在家中,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阅读、绘画体验活动,亲子关系持续改善;在学校,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带领学生开展有趣好玩的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随处可见;在社区,志愿者带领学生学习垃圾分类、宣传文明行为,公益性课外实践广泛开展;在红色展馆,学生通过听、看、摸等方式,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这种“没有围墙”的教育,让资源活了起来,成为协同育人成效的最好印证。“枣庄市各学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多元实践路径,正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展现出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越来越明显。”6月27日,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研讨会在我市召开,省教科院副院长薄存旭在会上这样说。
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我市配齐了市、县两级家庭教育教研员,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加强研究,使家庭教育工作走向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家庭教育中心团队,加强对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并定期开展家庭教育送教及培训工作。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吸纳家庭教育专家31人、志愿者80人,开展1000余次家庭教育巡讲活动。成立“家长学校”,构建“基础普及+专题深化+个性指导”三级课程体系,解读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沟通策略等,满足家长的多元化需求。常态化开展“智慧家长”“家教好故事”评选,挖掘身边的榜样,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
我市还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市级层面推动家庭教育工作。针对因缺乏专业指导而难以深化协同育人的问题,我市注重专家教师、种子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通过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思想高度、理论厚度和视野广度,打造梯级家庭教育团队。薛城区黄河路小学开展了专题讲座、家长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让很多家长受益匪浅。一名家长说:“学校每次上课,我都认真学习,并按照老师教的理念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法。现在,孩子有心里话愿意跟我说了。”峄城区石榴花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的“家庭服务盲盒”活动、市中区红旗小学开设的夫妻关系课程、薛城区实验小学开展的“亲子悦跑”活动、枣庄十五中开展的“家长学校大讲堂”活动等都成为推动家庭教育的有效举措。
拓宽社会育人场域
营造良好成长生态
家长怎么参与学校管理?家长怎么为学校贡献力量?在这一点上,我市各学校的家委会工作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我们十分重视家委会建设,实现了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全覆盖,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深入课堂、参与活动,让他们深度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策划、资源引入等,让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囊团’和‘同盟军’。”张允说。在枣庄十五中的校本课堂上,来自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家长正在发挥自身优势,给学生讲授研究性学习、技能实践、特长发展等知识。
17年来,相继有1万余名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上课2.2万余节,形成了“双向奔赴、相互成全”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教育系统加强与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单位的协作配合。利用“五老”助思政、“春风童行”关爱留守儿童、“学生成长互助营”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滕州市推行农村学校创建“假期快乐成长营”,利用每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为困境儿童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务。
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我市各学校还积极建立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家访机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此外,我市还推动深度沟通协作常态化、精细化开展。除开辟“校长热线”“校长信箱”外,还实地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千名校长访万家”活动,全市500所学校的教师累计走访了20余万名学生,并按照“一生一策”的要求建立家校共育档案。
“家庭、学校、社会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缺少任何一条边就不再具有稳定性,更难支撑起孩子的成长。”王光明表示,下一步将努力拓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融通的渠道,打破家校社之间的“隐形墙”,持续挖掘教育资源,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热点信息
-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5年12月20日至21日举行。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