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高密市:“五融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构筑高质量发展基石
在高密的大街小巷,诚信经营的商铺招牌格外醒目;校园里孩子们传唱着用茂腔改编的红色歌谣;社区中“德邻客厅”里居民笑语盈盈;乡村间“清风和韵”滋养着千家万户。这座齐鲁家纺名城正在用日常实践书写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篇章,让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热土上的每个人。
近年来,高密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聚焦“融入强市建设、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机关建设、融入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建设”五大路径。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工作模式和载体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融入强市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价值根基
高密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诚信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 共建美德信用城”主题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围绕打造“高端装备、高档家纺两个千亿级,安防用品、高端化工两个五百亿级”八大产业集群,健全专班服务、协会自律、政企常态化交流机制,聚力产业壮链焕新,塑强发展动能优势。
作为潍坊地区唯一的德资制造企业,科乐收农业机械在今年一季度导入了3款基于德国最新技术的中大型联合收割机,并顺利实现量产。今年一季度,企业销售额达到2.9亿元,其中出口2.1亿元,同比增长104%。
此外,孚日集团加强与山姆超市、胖东来等商超合作,国内业务稳步提升;银鹰化纤与青岛大学联合开展差异化粘胶短纤维产品研发。当前,该市正在实施建设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90余个。全市正在实施建设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90多个,交出了工业增速11% 的“成绩单”。
少年强则国强。该市创新实施“三环一轴”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撑、网络为延展,打造立体化育人场景。成立由优秀教师、社会学者、心理专家组成的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团,启动“润心工程”,开设24小时心理关爱热线。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由25个部门参与的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全市已建成189所家长学校,组建1687个家庭积极心理学习小组,开展家长交流活动653次。精选40门优质家庭教育课程,开办7期“凤城家庭教育大讲堂”,总观看量逾49万人次。
融入法治建设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高密市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各环节,通过创新形式、健全队伍、搭建平台,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创新“法治+非遗”教育模式。在姜庄镇聂家庄村未成年人检察学堂,引导学生将獬豸神兽形象与宪法精神相结合,创作以“六大保护”(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为主题的泥塑作品,让青少年在非遗传承中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建强法治教育专业队伍。组建“红高粱·远风”法治宣讲团,开展法治进校园、进社区活动40余场,覆盖青少年3600余人。选派140余名公检法司业务骨干担任法治副校长,实现“一人一校”全覆盖,开展培训40余次,受益师生超6000人。
完善法治服务平台功能。联合多部门创新建立法治教育工作室,打造30余处法治教育基地,配备心理测评仪等专业设备,依托家长学校发放法治读物3000余册。紧扣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检察开放日”、“菜单式普法”等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法治教育活动。
融入机关建设
锻造为民务实清廉干部队伍
高密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机关党建和作风建设,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健全服务机制、强化党员担当,不断提升党政机关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打造“德邻客厅”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市44个城市社区全面推进“德邻客厅”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构建“党群连心、德邻守望”治理体系。选聘196名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担任人民调解员,2023年累计接待群众1600余人次,成功化解邻里、物业、家庭等纠纷370余件,成为社区和谐的“稳定器”。
健全服务群众响应机制。通过干部入户走访、设置“微心愿小白板”、“居民说事点”、“邻里听事角”、召开社区议事会等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依托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横向联通33个市直部门,实施“集—分—研—化—评”五步工作法,全年累计化解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1900余个,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强化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全面推行“双报到”单位党员干部联户制度,25名市级领导联系社区,14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包靠网格,222名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微网格,5200余名在职党员直接联系7万余户居民。
融入文化建设
彰显城市人文底蕴和精神气质
高密市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文化服务和遗产保护,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多措并举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和伟大抗战精神。依托红高粱抗战馆、王干坝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阵地,通过实物展陈、沉浸式课程和红色研学开展教育,年接待参观学习超10万人次。创新实施“红心向党·五百工程”,构建全域思政育人机制,通过百课争鸣、百业寻访、百年光影、百歌咏唱、百年印记等活动,组织创作改编《俺家有件传家宝》等茂腔红色剧目,组织92所中小学校学生走访红色遗址、聆听革命故事,开展研学活动200余场,让红色教育融入育人各环节。持续开展红色故事讲解比赛、老兵故事进校园、红色文旅嘉年华等活动,并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红色记忆”公益宣传。注重红色遗存修复重建,打造红色文化村落,同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红高粱文旅小镇,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该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全面推广“宝德书院”模式,整合利用新华书店、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创新设立30多处集法治教育、道德实践、安全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新时代文化书院。进一步让传统艺术成为传播文明的时尚潮流。用悠扬的茂腔戏曲《寿礼》《墙头记》《彩礼风波》等剧目演绎“厚养薄葬”、抵制“天价彩礼”的现代伦理。将“孝老爱亲”、“爱护环境”、“遵规守纪”等村规字样镶嵌在非遗剪纸的艺术镂空里;将“婚丧从简”、“爱护公物”等村规卡通标语在非遗泥塑实体展示,让更多的群众耳濡目染,感同身受。
融入社会建设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文明风尚
高密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通过道德评议、选树典型、创新治理、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道德实践和典型选树。打造“美德超市”,推行胶河社区“道德银行”积分机制管理办法,将村民在律己守法、移风易俗、清洁卫生、勤劳致富、敬老爱亲等8大方面40个细项的行为量化积分,并设定17项负面扣分指标。实行“一月一申报、一季一评比、一年一兑现”,积分结果与诚信贷款授信、合作社政策优惠等实惠挂钩,使“德者有得,信者受益”。
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治理,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中重礼守信、邻里互助的优秀传统,健全红白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重点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陋习,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时代新风。通过共同立约、活化传约、主动践约,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约”出乡风文明新气象,“选”出道德风尚新标杆。2023年以来,通过开展“最美邻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累计推出各类先进典型1900余人。组织孝老爱亲演讲、就业技能培训、困难群体帮扶等公益活动297场,服务群众8400余人次。
同时,该市还积极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开办“乐享邻里”公益集市,由44个城市社区党委搭建平台,党员干部现场“摆摊”,居民免费“赶集”,提供健康咨询、理发维修、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20余场,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
热点信息
-
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
-
11月4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落幕,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