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济宁:打造家门口的文明港湾与服务枢纽
“走,去实践站听儒学课!”闲暇之余,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的居民总会相约前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今年以来,街道以“阵地筑底、服务惠民、志愿聚力”为抓手,构建“1+5+N”文明实践阵地网络,累计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260余场,服务群众3.2万人次,让实践站成为群众“想得起、走得进、用得上”的精神家园。
阵地建设 串起15分钟文明服务圈
占地1.2万平方米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红石榴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站与汉文化博物馆展厅形成独特的“古今对话”。街道以实践所为核心,绘制文明实践地图,通过文化长廊、志愿服务专线串联起大屯村家风传承馆、姜辛庄村红色记忆展厅等5个特色实践站,更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文化博物馆融入实践网络,打造“儒风汉韵、德润廿街”文明展示带。
“现在不用跑远,在社区实践站就能学手艺、办小事。”二十里铺社区居民李大娘的感受,源于街道“文明实践进万家”工程的落地——67个文明实践家庭站在党员中心户、示范户家中挂牌,把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变成“客厅里的课堂”;18个文明实践广场配套文化长廊、互动体验区,成为群众晨练、议事的“文明驿站”。21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活跃在420个网格中,200余名志愿者中既有省级道德模范,也有医护、教师,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精准服务 文明实践融入民生肌理
“田间课堂讲的大豆种植技术,比书本还管用!”在姜辛庄村实践站组织的农技培训中,村民王大爷拿着刚领的种植手册赞不绝口。今年以来,街道实践站聚焦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服务: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开展“田间课堂”“板凳宣讲”40余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组织环境卫生整治、交通劝导志愿服务30余次;依托传统节日举办“非遗过大年”“汉风婚礼展演”,推动移风易俗。
针对特殊群体,实践站常态化开展“银龄学堂”“四点半课堂”等“五为”志愿服务。大屯村实践站的“文明积分超市”里,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以前垃圾没人管,现在抢着干!”姜辛庄村村民刘大爷靠清理巷道攒下120分,兑换了电风扇。据统计,实践站累计帮扶困难群体2000余人次,举办惠民活动50余场。
志愿聚力 小站点撬动大治理
在街道实践站的网格化管理中,每个网格配备1名文明实践志愿者,通过“日巡查、周调度、月评比”机制,今年已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2300余件。创新推出“物业+实践”模式,物业公司保洁与群众自觉维护结合,昔日乱堆乱放的街角变身“口袋公园”。
“德润廿街”品牌在实践站生根发芽:评选“孝老爱亲模范”“文明商户”68人(家),组织巡回宣讲12场;开展“好家风故事分享会”,每周“百姓大舞台”、每月“趣味运动会”、季度“非遗进社区”等活动。累计400余场的文体活动让居民从“观众”变“主角”,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养,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港湾。
热点信息
-
日前,教育部党组召开2025年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现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