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桓台县:“思政大先生”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
“同学们,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请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9月29日,在桓台一中附属学校,参加淄博市“传承红色基因·国旗下宣誓”主题活动的“思政大先生”蒋志文结合自身经验,深情讲述家国情怀故事,引导青少年要倍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场励志讲堂,正是桓台县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桓台县深化“思政大先生”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通过打造特色队伍、创新宣讲形式、赋能基层治理,深化文明实践内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思政大先生”已成为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多维聚力,拓展“思政大先生”特色队伍
桓台县坚持“人才为本”理念,构建起多元化“思政大先生”队伍体系。通过“点兵+推荐”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重点面向理论专家、乡土文化名人、实践引领者、乡村骨干等四类群体拓展,有效整合全县优秀宣讲名师资源。县委党校老师、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道德模范等纷纷加入,形成“专家讲理论、乡贤讲故事、能人传技能”的立体化格局。
在推动“市县镇”三级资源联动,加强“思政大先生”与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利用“齐思政”云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同时,桓台县注重队伍动态管理、统一聘任,对于综合评价突出的“思政大先生”推荐参与省市宣讲活动。目前,与7名市级“思政大先生”结对,县级聘任“思政大先生”43人,挂包文明实践站、文化社区140余个,发布计划课程300余场次,推荐张莹、蒋志文、朱孝杭等参加市级宣讲。
创新形式,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桓台县打造的“齐思政+”课程体系,将理论宣讲与文化活动、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 实施“点单+派单”服务,发布课程清单,让村(社区)自主选择“齐思政”宣讲主题,镇街精准“送餐”。果里镇通过调查问卷征集村(社区)需求,结合地方特色选派道德模范、农村创业带头人及文化名人等“思政大先生”,发布课程计划,向群众开展文化技能传播,既能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又能让理论宣讲真正“沉下去”“活起来”。
依托渔洋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将理论宣讲融入文化体验活动。各镇办积极开展“非遗里的思政课”,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思政大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居民文化素质,让传统工艺在村(社区)焕发新活力。 “非遗,不是单单的摆在博物馆的古董,而是活在孩子们手中的未来。他们的爱国情感,通过非遗作品,变得具体而鲜活,这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样子。”刻画非遗传承人朱孝杭参加桓台第一小学活动时表示。
文化赋能,激活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新动能
桓台县以“思政大先生”为纽带,推动理论宣讲与基层治理、文化振兴同频共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思政大先生”将移风易俗、家风家训等内容融入宣讲,助力以文化人,涵养文明乡风。在起凤镇辛泉村,村党支部书记刘辉分享“党建+德治”文明乡风建设经验,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共建共享文明新风尚;在少海街道东岳社区,老干部志愿者协会会长邢树银讲述其先辈传承“邢氏家族家训和家风”的历史典故,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帮扶济贫的村风民风。
“作为‘思政大先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家风故事让更多人受到启发,了解家风,传承家风。”淄博市第九届道德模范、桓台县老干部志愿者协会会长邢树银说道。 这些“思政大先生”还积极牵线搭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索镇街道兰柳村,“思政大先生”朱琳分享自己辞职返乡、为村民谋福利的心路历程,鼓励更多青年发展家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田庄镇大庞村,“思政大先生”毕经坤开设京剧鉴赏与实践课程,为京剧爱好者送去专业指导,让国粹之美在家门口“零距离”滋养村民心田。此外,“思政大先生”还指导起凤镇村民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从城市社区到田间地头,从文化讲堂到非遗传承,“思政大先生”用接地气的语言、冒热气的故事、聚人气的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桓台大地。未来,桓台县将继续深化“思政大先生”队伍建设,推动理论宣讲与文明实践、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凝聚起县域发展磅礴精神力量。
热点信息
-
10月15日下午,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青岛中华文化学院)“国学进狱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第三十...
-
10月13日,山东省图书馆党委和山东博物馆党委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