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齐河县:传承孝道文化 文明新风扑面来
初秋的夜晚,齐河县晏北街道义和村孔子学堂灯火通明。舞台上,村民李秀云正动情分享着丈夫的孝心事迹:“他呀不太会说话,可对两边老人都掏心窝子好……”话音未落,台下50多位乡亲的掌声已汇成暖流。这并非普通的村民聚会,而是义和村持续举办十二年、每周五雷打不动的孔子学堂“国学大讲堂”现场。从“夫妻欣赏会”到“孝亲感恩节”,从整理濒临失传的“打夯小调”到连续十年为青年举办传统成人礼,这个曾因日寇暴行被迫迁徙、又以“义薄云天、和睦相邻”立名的村庄,正以深厚的孝亲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凝聚力。
老村有段硬骨头史 深处铭刻“义和”基因
溯及过往,义和村的故事浸染着苦难与坚韧。时间回拨到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修建飞机场,以强权拆毁村庄,驱赶村民流离失所,勒令其投亲靠友、自谋生路。然而,面对野蛮的撕裂,小徐村民骨子里的凝聚力迸发出惊人力量——他们拒绝分散。在无家可归的绝境中,村民依靠临时挖掘的地窖顽强聚居。其后,在村子原址附近,再次凝聚力量,从头建村,集体开启了新家园的艰难重建。为铭记这段苦难中彰显的至深情义与团结,新村被赋予“义和”之名,誓言赓续“义薄云天”的肝胆与“和睦相邻”的深情。
历史的风烟散去,义和村步入新时代发展的轨道。地处齐河经济开发区腹地,因毗邻众多企业,村民们依靠务工稳步迈向富足——常年在企业打工人数200余人,占全村人口近半数。然而,“村级活动组织难,村级组织活动难”,成了村支书沈仁明心头沉甸甸的难题。“大家钱包鼓了,心却像撒出去的沙子,聚不拢了。”老党员沈景法的叹息一语道破困局。如何延续祖辈守望相助的“义和”风尚?如何找回那份失落的凝聚力?义和村面临着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时代考验。
转机发生在2013年。村两委班子及齐河县党校副校长沈仁强以极大的诚意,力邀退休后全心致力于医疗礼仪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高焕云入村指导。数度真诚的邀请深深打动了高焕云。她随即开启了逐户走访的行程,足迹遍布村中角落,用心聆听村民心声,体察村庄肌理。经过与村两委无数次深入研讨,“孝亲义和”被确立为重塑村魂的核心新风尚与行动纲领——“孝”指向爱党爱国爱集体爱长幼的家国大爱;“亲”在于亲爱家人、诚恳待人的亲密纽带;“义”则体现担当、敬业、奉献的脊梁担当;“和”呼唤邻里和睦、友善相处、守望相助的和谐图景。围绕这四字真言,一场以“国学大讲堂”为舞台的文化寻根与精神重铸大幕,在义和村悄然拉开。
从线下讲堂到云端课堂 文化传播浸润人心
“国学大讲堂”甫一诞生,便遭遇困难。“听课?那能当饭吃?”“有啥用?”质疑声不绝于耳,最初的“国学大讲堂”门庭冷落。面对开局不利,高焕云与村两委怀抱坚定的使命信念,视其为村庄振兴的文化基石,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每周五晚,“国学大讲堂”灯火必明,风雨无阻。村干部带头,党员响应,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组建村民议事会,高焕云围绕“孝亲义和”文明新风精心制订了课程计划,每周五晚上固定讲授,将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新形式、结合实际融到具体课程中。除此以外,还挖掘本村文化记忆——县非遗传承人、74岁的老把式沈双田带领村民抢救、温习几乎失传的“打夯小调”。在大家的坚持下,“国学大讲堂”一年开课40次以上,十多年来已累计超过400节,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可,并参与到其中来。
不仅是传承孝道文化,义和村的孝道实践更是具象可感。2013年至今,每一届“5.15孝亲感恩节”都是村庄最为温情的盛典。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暖意浓浓。“孝亲感恩之星”的评选表彰,让身边的孝老模范熠熠生辉,传递榜样力量。“献爱心送健康”更是义和村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温情的实践:村子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心帮扶团,对村内老人展开一对一帮扶,带去日常陪伴与服务。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这一关爱持续升温,爱心帮扶团在高焕云的带领下,将节日祝福化作富含科技关怀的“石墨烯自发热护腰”等爱心礼物,送到每一位需要关爱的老人身边。
对年轻一代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观培育是根基永固的关键。每一年的暑期,义和村都会邀请乡邻、家长与青年代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人礼仪式。仪式上身着礼服的青年依次登台,自信昂扬地自我介绍;他们共同诵读感恩词,向父母生恩、师长教诲及乡邻情谊表达至诚感激;在高焕云的指导下,青年们郑重向父母行传统感恩礼。仪式核心环节——接受礼上,长者将饱含祝福与期许的信物赋予青年:沈仁明为他们围上象征薪火传承的红围巾,在沈仁强的引领下,青年们发出铮铮誓言,承诺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公民。庄重的成人礼,已连续十年为义和青年开启责任大门,它已非简单仪式,而成为孝道文化、家族传承、村庄精神向新一代郑重交接的时代桥梁。
线下根基渐稳,文化触角延伸至广阔线上。“焕云齐家线上大讲堂”应运而生,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播云端课堂。8月1日晚,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一场名为“八一礼敬”的线上主题活动热烈开启。在焕云文化团队老师李明的主持下,课堂分享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建军故事。围绕节日主题,齐河永乐芳华艺术团以《绿水青山》之舞描绘军民鱼水情深;齐河县戏曲家协会《英雄》的诗颂深情讴歌时代群英楷模,精彩节目依次呈现。高焕云介绍,每当各种节日到来之际,焕云文化团队都会在线上开展“云端大课”,将历史教育、美育熏陶与孝亲爱国的价值观融于一体,使身处四方的焕云文化示范村民(包括义和村)能同频共振,共沐精神甘霖。
小村子攒起大能量 村风清朗赋能振兴沃土
十二年如一日的深耕与多元立体的浸润,如同无声春雨,深刻重塑了义和村的村庄气质与人际联结,结出了令人瞩目的文明治理硕果。“晚上文明实践广场锣鼓一响,全村老少都往这里赶。”村妇联主席李秀芳欣喜地描述是最真实的注脚。义和村爱心帮扶团不仅专注于敬老助老,更积极融入村庄建设——组织队员清理街道、美化环境、整治卫生死角。这些由孝心延伸出的公益行动,让践行孝道文化从家庭延伸至更广阔的家园空间,让洁净的环境与守望相助的乡谊成为孝道的又一枚闪耀徽章。更难得的是,在“孝亲义和”文明新风的浸润下,义和村的探索经验已超越村界。在村主任沈义宝的带动下,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党员和部分退休老师、本村在外工作人士30多人组成的义和村讲师团,分别到大魏村、朱君村、三王城村等村宣传政策,调解纠纷,讲解移风易俗。
文化滋养下的人才培育同样硕果累累,全村近年已累计培养出二十余位本科大学生,人才辈出为乡村未来注入希望。坚实的文化建设为义和村赢得了众多高级别荣誉桂冠:“中华传统文化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社区宣传文化工作示范点”等称号,今年义和村更是成功创建第3354号孔子学堂。义和村凭借其独特模式,成为市、县级党校宝贵的观摩教学点,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建设路径已在全县多个乡村进行复制与推广。
从1944年烽火中的地窖坚守,到今日“义和”之名如丰碑矗立;从遭遇现代性精神疏离的隐忧,到深耕“孝亲义和”点亮人心——义和村以其非凡定力与扎实行动,生动诠释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位置。证明了乡村绝不是精神上的荒漠,而是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价值的前沿阵地。
热点信息
-
8月6日晚,“石榴花开新时代 同心奋进新征程”十二师第二届兵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兵...
-
2025年三亚乌鲁木齐旅游双城联动活动近日在乌鲁木齐举办。活动以热带海岛的炽烈碰撞丝路城市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