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探访大山里的“守”艺人——贵州努力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见闻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贵州努力守护民族传统技艺,推动非遗技艺转化为群众就业增收的“好门路”,并通过品牌化等路径,不断焕发新活力,也让更多文化瑰宝从大山走向世界舞台。
“一针一线”绣出新生活
设计师们正在灵感碰撞画图打样,绣娘们则指尖翻飞勾勒服饰线条……走进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核桃村的彝族服饰生产车间,只见一片忙碌生产场景。
“赫章县彝族服饰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结合手绣加机绣,带动村民开发‘指尖经济’。”该生产车间负责人张志倩介绍。
今年40岁的张志倩从小热爱绣花,并一心致力于从事传统彝族服饰设计和创新。2013年,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她回到家乡核桃村和多名绣娘共同创立一家服装公司,发展彝族服饰生产。
“我们融合流行元素与彝族服饰文化基本风格,设计出更加时尚的服饰和工艺品,让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张志倩说,公司注重设计和研发,并借助网络销售渠道,产品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并稳定带动40余名绣娘通过“一针一线”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贵州在法治先行、整体性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帮助更多乡村地区群众发展蜡染、刺绣、竹编、银饰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帮助他们实现“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
目前,贵州省文旅部门已支持40家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建设,认定519家非遗工坊,带动4万名群众居家就业,产值达26亿元。
融入新场景 焕发新活力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贵州坚持高位推动,通过品牌化等路径,把传统技艺融入新的发展场景,促进多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香味扑鼻的酸汤火锅,是许多赴黔避暑旅游食客们的青睐之选。贵州苗族同胞喜欢吃酸,古法酸汤酿造技艺已传承千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推动这一古法技艺的传承发展,贵州黔东南州建设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酸汤产业,已拥有各类酸汤制品生产线77条,年产能达16万吨,2024年全州酸汤产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50%,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笃琴说:“公司建有全自动化的酸汤生产线,去年酸汤底料销售额1400万元,餐饮门店年营收超过6800万元。”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贵州,各民族1400余个传统节日贯穿全年。贵州支持举办苗族姊妹节、布依族“三月三”、德江炸龙习俗等活动,通过打造节日文化IP,推动民俗节庆活动与文旅深度融合。
万名苗族群众身穿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让人仿佛徜徉在银饰的海洋中……今年4月,贵州台江县举办的苗族姊妹节活动期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创意驱动”走向更大舞台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实施了苗绣保护传承、苗绣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等六大工程,推动苗绣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贵州多次组织省内相关地区、社会团体、文化企业等带着创意产品和创新思路参加米兰时装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展演活动,不断扩大“多彩贵州”文化影响力。
这个8月,贵州凯里市的民族风情园内人头攒动,贵州“村T”民族时装走秀表演,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一饱眼福。
贵州“村T”策划人杨春林是一个民族服装品牌的创始人。2024年,他回到家乡凯里市和当地文旅部门携手打造源于苗岭山乡却面向全球的民族时装大秀。截至目前,贵州“村T”已成功举办了500余场主题走秀,全网话题播放量突破120亿,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杨春林还带着“村T”走秀团队走进众多国际时装周,让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为更多世人所了解。
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龙禄颖说,公司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将现代纺织刺绣技术和非遗苗绣技艺进行结合,并大力打造自有品牌,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从一间小作坊发展为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产品远销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创新中走向了更大的舞台。”龙禄颖说。
热点信息
-
9日,千年古城山西代县“雁门关文化艺术馆文化夜市”开市。这场以非遗为核心、融合多元消费场景的夜间经济...
-
近日,相城区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及新增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确定非遗代表性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