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威海市环翠区:传非遗文化之魂 铸民族团结之根
日期:2024-08-15
浏览:
来源:
作者:威海市委统战部
威海市环翠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传承非遗文化之魂 铸牢民族团结之根”为目标,以威海民俗文化邨为载体,发挥文创企业密集、非遗特色鲜明的优势,创新“三强化三促进”民族工作模式,积极探索非遗资源与文化交流、宣传教育、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新路径,切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强化平台建设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搭建完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让各民族在互学互鉴中增进友谊与互信。
搭建文化互动平台
以文化融合为有力抓手,组织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特色美食节”“邻里节”等联谊活动500多场,为各族群众提供才艺展示平台,在欢歌笑语中,促进各族群众相互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搭建文化交友平台
邀请港澳台同胞200余人次参加拜孔仪式,听取中华文化讲座,观赏威海非遗文化作品,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结合非遗资源优势,协同政府部门、交流协会赴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进行海外文化交流350人次,以文化交流助力海外华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
强化培根铸魂
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持续开展丰富的非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
七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活动上百场,高峰期日均受众2万余人,让文化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涵养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
拓展情景式、沉浸式、定制式互动体验,邀请传人技师开办非遗文创研学项目30多项,举办研学活动1000余场,授课学员达2万余人,将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到各族群众心中。
开展“红石榴+”“非遗+”等志愿服务活动和特色主题活动120余场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传承创新
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承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事业传承发展。
推动模式创新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手工业深度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民族手工技艺在促进创业创新、吸纳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支持吉昌花饽饽以“威海民俗邨”为窗口,以非遗手工技艺传授为特色,组成“花饽饽联盟体系”,培训来自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学员300多名,吸纳就业人数达到3000多人。
推动多维创效
创建全市首个“中国海洋非遗文创基地”,打造涵盖海洋特质的非遗文化科普园和文创产业孵化器,促进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带动企业向国内首创、领军品牌方向发展,先后获评山东省非遗十大亮点工作、荣获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荣誉。
推动融合创优
以“助力共同富裕”为导向,整合高校教育、文创研发、民俗旅游、跨域馆际合作等资源,打造“非遗+”文化标识,振兴传统工艺、深化文旅融合、扩大传承人群、形成产品矩阵、做强相关产业,全面提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水平。环翠区推动“非遗+旅游”,打造威海民俗文化邨→吉呈轩锔工坊→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天和美术馆非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1条,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让各族群众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以文化繁荣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平台建设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搭建完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让各民族在互学互鉴中增进友谊与互信。
搭建文化互动平台
以文化融合为有力抓手,组织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特色美食节”“邻里节”等联谊活动500多场,为各族群众提供才艺展示平台,在欢歌笑语中,促进各族群众相互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搭建文化交友平台
邀请港澳台同胞200余人次参加拜孔仪式,听取中华文化讲座,观赏威海非遗文化作品,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结合非遗资源优势,协同政府部门、交流协会赴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进行海外文化交流350人次,以文化交流助力海外华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
强化培根铸魂
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持续开展丰富的非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
七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活动上百场,高峰期日均受众2万余人,让文化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涵养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
拓展情景式、沉浸式、定制式互动体验,邀请传人技师开办非遗文创研学项目30多项,举办研学活动1000余场,授课学员达2万余人,将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到各族群众心中。
开展“红石榴+”“非遗+”等志愿服务活动和特色主题活动120余场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传承创新
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承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事业传承发展。
推动模式创新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手工业深度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民族手工技艺在促进创业创新、吸纳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支持吉昌花饽饽以“威海民俗邨”为窗口,以非遗手工技艺传授为特色,组成“花饽饽联盟体系”,培训来自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学员300多名,吸纳就业人数达到3000多人。
推动多维创效
创建全市首个“中国海洋非遗文创基地”,打造涵盖海洋特质的非遗文化科普园和文创产业孵化器,促进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带动企业向国内首创、领军品牌方向发展,先后获评山东省非遗十大亮点工作、荣获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荣誉。
推动融合创优
以“助力共同富裕”为导向,整合高校教育、文创研发、民俗旅游、跨域馆际合作等资源,打造“非遗+”文化标识,振兴传统工艺、深化文旅融合、扩大传承人群、形成产品矩阵、做强相关产业,全面提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水平。环翠区推动“非遗+旅游”,打造威海民俗文化邨→吉呈轩锔工坊→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天和美术馆非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1条,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让各族群众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以文化繁荣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9月2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怀...
-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2025年《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节目围绕纪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