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易学 书画 工艺 文物 易学 风水 相术

《梅花易数》起卦法

来源:未知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01
摘要:起卦法 一、年月日时起卦: 即以农历之 年月日总和 除以八,以余数为卦数求上卦;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八,以余数为卦数求下卦,再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六,以余数为动爻。 例:农历壬申年四月十一日巳时起卦:申年9数,巳时6数。 上卦为:(年+月+日)8,取余数

起卦法

一、年月日时起卦:
即以农历之年月日总和除以八,以余数为卦数求上卦;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八,以余数为卦数求下卦,再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六,以余数为动爻。
  例:农历壬申年四月十一日巳时起卦:申年9数,巳时6数。
  上卦为:(年+月+日)÷8,取余数。 即:(9+4+11)÷8,此处无余数。
  下卦为:(年+月+日+时)÷8,取余数。 即:(9+4+11+6)÷8,余数为7为艮卦。
  动爻数为:(年+月+日+时)÷6,取余数。 即:(9+4+11+6)除以6,此处无余数。
  此卦为:上卦为坤,下卦为艮,动爻为上爻。
  二、直接以数起卦
  这是一种简便而准确率极高的起卦方法。当有人求测某事时,可以让来人随意说出两个数,第一个数取为上卦,第二个数取为下卦,两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或者可以随便借用其他能得到两数的办法起卦,如翻书、日历等等。
  三、端法后天起卦
  端法后天起卦法是以"八卦万物属数为上卦,以后天八卦方位下卦",即以物或人所取之象为上卦,以其所在后天八卦方位之卦为下卦,以上、下卦数加时数除以6,余数取动爻。这种方法经常使用。
  四、按声音起卦
  凡闻声音,数得声数起作上卦,加时数配作下卦。如动物鸣叫声,叩门声,别人说话声皆可起卦。若所闻声音中有一间隔,可以把间隔前声数取作上卦,把间隔后声数取作下卦,以上下卦数加时辰数取动爻。
  五、按字的笔划数或字数起卦
  字少时,,按笔画数,字多时,可用字数起卦。
  凡见字数,如停匀,即平分一半为上卦,一半为下卦。如字数不匀,即少一字为上卦,取"天轻清"之义;以多一字为下卦,取"地重浊"之义。
  六、丈尺寸起卦
  凡数皆可起卦,丈尺,尺寸皆为数,亦可起卦。
  丈尺之物,以丈数为上卦,尺数为下卦,合丈尺之数取爻(数寸不系)。
  尺寸之物,以尺数为上卦,寸数为下卦。合尺,寸之数,加时数取爻。分数不用。
  七、起卦加数法
  按年月日时起卦,一个时辰之内,只有某一特定的卦象,在同一时辰内,可能有多人来占问,不能以同一卦象断事,或有多人同来问同一件事者,亦不能以同一卦象论之。为解决这一问题,可用加姓氏笔划数的方法,进行起卦决之。
  八、物数占
  凡见有可数之物,即以此物起作上卦,以时数配作下卦,即以卦数并时数,总数除以六,取动爻。
  九、为人占
  凡为人占,其例不一。或听语声起卦,或观其人品,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因其服色、触其外物,或以年、月、日、时,或以书写来意。
  听其语声音,如或一句,即如其字数分之起卦。如语两句,即用先一句为上卦,后一句为下卦。语多,则但用初听一句,或末后所闻一句,余句不用。
  观其人品者,如老人为乾,少女为兑之类。
  取诸其身者,如头动为乾,足动为震,目动为离之类。
  取诸其物者,如人手中偶有何物,如金玉及圆物之属为乾,土瓦及方物之属为坤之类。
  因其服色者,如其人青衣为震,赤衣为离之类。
  触其外物者,起卦之时,见水为坎卦,见火为离卦之类。
  以年、月、日、时者,即以求问时之年月日时起卦。
  书写来意者,其人来占,或写来意,则以其字占之。
  十、自己占
  凡自己欲占,以年、月、日、时,或闻有声音,或观当时有所触之外物,皆可起卦。
  十一、占动物
  凡占群物之动不可起卦。如见一物,则就此物为上卦,物来之方位为下卦,合我卦数及方位卦数加时数取爻。以此卦总断其物。如后天占牛鸣鸡叫之类。又凡、牛、马、犬、猪之类,初生,则以初生年、月、日、时占之。又或置买此物,亦可以初置买之时推之。
  十二、占静物
  凡占静物,有如江河山石,不可起卦。若至屋宅树木之类,则屋宅初创之时,树木初置之时,皆可起卦。至于器,则置成之时可占,如枕椅之类是矣。余则无故不占。若《观梅》,则见雀争枝坠地而占;《牡丹》,则自有问而占;《茂树》,则枝枯自坠而后占也。
责任编辑: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