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产业 儒家 释家 道家 产业 历史 地理

传统文化项目新机遇 “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正式启动

来源:新华网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16
摘要:11月9日,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及传统文化教育传播项目扶持基金(即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该专项基金由书院中国基金会与敦和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支持包含书院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推广机构中的优秀项目,该项目首期投入公益资金近百万元,

11月9日,“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及传统文化教育传播项目扶持基金”(即“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该专项基金由书院中国基金会与敦和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支持包含书院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推广机构中的优秀项目,该项目首期投入公益资金近百万元,2018年的项目直接总资助额达50万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邓洪波,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传播中心主任王阳,秦汉胡同国学书院创办合伙人、运营总经理许金利,凤凰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等嘉宾参与了启动仪式及专场雅集。

    

       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在致辞中表示,敦和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为使命,主要在国学传承、慈善文化、公益支持三个领域展开资助,而书院中国基金会的宗旨是“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恢复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彼此理念和业务的契合让双方得以共同推出“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书院中国基金会秘书长毕晓倩在致辞中表示,“书院” 代表着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一种担当;而包括书院在内的当下民间文化机构存在的困难,也促成了“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的诞生。毕晓倩介绍本专项基金有两大特点,一是小资助大意义,二是小项目大成长——即着眼的更多是精神力量而非规模大小,看重的更多是资助效果而非资金支持额度。

    

       邓洪波以“莲”为喻,希望当下的传统文化传承机构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专心做事、有所坚守、“香远益清”——以清香去影响人,且花香终会变为果实,重回大地,落地、生根,最后变为更多的莲花。柳理从当代书院的价值、当代书院的变与不变、当下文化土壤的新变化新机遇做了分析和思考;王阳也从公益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公益资助的价值所在。    

    

       现场还成立了由学术界、公益界、企业界多方代表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

       据介绍,本专项基金评选和资助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即日起至2018年4月,进行项目申报和展示,希望获得资助的项目可通过书院中国基金会官网“书院在线”频道及“莲子计划”专题页面进行申报;

       第二阶段:从2018年5月~7月,为项目评选期,组委会将在传统文化及公益界知名学者等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下,对申报项目进行包括初评、实地走访、专家评审在内的三轮评审,最终选出10家左右入选项目;

       第三阶段: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为项目资助期,入选项目将根据专家评定,分别获得8万元、5万元、2万元的资助,资助周期1年。

       来自四维通慧书院、章黄国学、象罔书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秦汉胡同国学书院的负责人共同探讨了行业现状、自身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据悉,“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的一大亮点是扶持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基金发起方希望被扶持项目不仅仅是获得一时的资助,更希望他们能够融入传统文化领域和社会整体生态,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自驱动、自造血。因此该基金设计了完善的资源对接和能力成长扶持计划,所有申报项目都可以享受到这些支持。

       这些活动包括文化政策和趋势解读讲座、项目管理能力提升课程,以及为项目方提供相关资源对接;项目方还可以通过书院中国基金会的公益大讲堂、校园书院、乡村书院等平台实现落地。

       “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负责人在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资助活动,发掘出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内核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项目,使其被人所知;帮助项目落地、推广,为社会产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责任编辑:李一凡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