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产业 儒家 释家 道家 产业 历史 地理

孔子学堂: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王大千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31
摘要:(作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国孔子基金会自2014年1月创办大型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以来,始终在围绕助力乡村振兴而开展传统
(作者: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国孔子基金会自2014年1月创办大型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以来,始终在围绕助力乡村振兴而开展传统文化的乡土化再造的课题调研、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
  乡村,是缔造农耕文明的摇篮,也是农耕文化的纽带。对有着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守望乡村,既是治国之道,又是农民之魂。千百年来,中国广袤土地上,华夏先人生于斯、长于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赓续不绝的乡村记忆。留住乡愁、惦念乡音、深怀乡恋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愿景。孔子学堂适应时代要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让孔子学堂走进乡村,传播孔子思想文化,贴近百姓生活,构建百姓祠堂,使孔子学堂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在滕州市孔子学堂建设研讨会上,杨位浩先生应邀介绍学堂建设经验。
  孔子学堂进乡村,助力美丽乡村。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本位意识淡薄。许多地方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寄希望于城市化,乡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历史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他强调:乡村本位核心是农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古村落;村庄是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软实力;农村是传统文明发源地,乡土文化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中国城镇化要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孔子学堂人认识到: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历史在乡村,中国文化在乡村,中国粮食在乡村,中国人口在乡村。乡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载体,乡村创造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根脉。特别是在初步完成工业化、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传承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乡村依然具有城市不能替代的功能和地位,依然是全体中国人的心灵归属、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基础上,孔子学堂走进农村,寻找诗意栖居,培育留得住乡愁的精神高地。
  
  滕州市羊庄镇文化大院孔子学堂揭牌仪式
  滕州市羊庄镇文化大院暨孔子学堂的发展轨迹,让美丽乡村文脉昌隆。羊庄镇文化大院暨孔子学堂占地1700平方米,设置有文艺室、书画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百姓舞台和健身广场,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活动需求。图书室配有书柜、图书、桌椅、报刊,能够满足20人同时阅览,常年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墙面上制作论语名句版面,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电子阅览室配置有新电脑20台,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文化资源。书画室配备书画桌椅和笔墨纸砚毛毡,经常组织书画展览,展出民间优秀书画作品。按照高标准多功能要求,文艺室配备LED射灯、舞蹈镜、练功把杆、音响设备等设施,具备排练文艺节目的条件。活动室添置乒乓球、桌球、棋牌等设施器材,墙壁挂有20幅以君子兰和菊花等画卷,使村民在休闲健身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熏陶,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效果。对文化大院和孔子学堂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设置百姓舞台和健身广场,把文化大院和孔子学堂建成文化气息浓厚、环境雅静的文化阵地。乡村记忆长廊展示120幅乡村记忆画卷,以及碌碡、牛槽、磨盘等300余件传统石器农具,用实物和图展结合的方式,展示村民的乡愁。乡村记忆画廊在乡村劳作、风土人情等点滴细节中描绘乡村文化,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大道。石器广场,摆满了牛槽、羊桩、拐磨、砘子等凝聚着时光斑驳痕迹的物件,承载着村民曾经有关的苦涩滋味和无怨无悔的尘封岁月。
  在各地乡村孔子学堂中,还涌现出许多致力于满足基层大众读书需求的热心人。山东枣庄大坞镇石楼村孔子学堂负责人杨位浩先生是当地一位普通的村民,但他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三十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坚持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书、藏书、办书苑,免费向村民开放。如今,他的小小书苑已藏书万余册。杨先生用朴实话语道出自己的心声:“我不吸烟不喝酒,习惯了粗茶淡饭,吃糠咽菜也要攒下点书。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就知道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书是宝,存得越多越好!’”近年来,杨先生的事迹也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全国“书香之家”、山东省“书香农家”等荣誉称号,多家媒体都做过相关报道。
    
  浙江台州黄绾纪念馆孔子学堂举办孔子标准像落成仪式。
  孔子学堂进乡村,化解乡村问题。随着全面小康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富裕,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村民的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信教群众增多;有些乡村的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城郊结合部盗窃、抢劫、诈骗问题突出,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破坏淳朴乡村风气,危及乡村社会稳定安定;二是有些乡村传统庙会、祠堂、祖坟、社戏等风俗和设施遭到破坏,村民缺乏公共的信仰空间,缺乏体育场所器材、图书室、活动室、阅报栏等文化场所;三是有些乡村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传统文艺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弃,文艺队伍被解散,导致文化生活凋敝;四是有些乡村中劳力外出务工,出现“留守家庭”、“空巢家庭”,留守老人无人赡养、留守儿童无人监护;五是有些乡镇文化事业投入资金不足,乡村文艺人才缺乏,文化活动无人组织和管理。六是乡村治理基础弱化。有些乡镇村民管理处于无序的甚至失控的状态,对村民失范行为无力进行有效治理。孔子学堂人认识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必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和文化小康建设,积极回应乡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弘扬传承孔子文化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孔子学堂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践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传统文化的力量来解决乡村现实问题,使孔子学堂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征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梳理总结乡村孔子学堂的建设经验,推动和引导孔子学堂在乡村文化扶贫工作更具影响和实效。2017年3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特聘专家、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带队的“乡村孔子学堂建设调研组”,来到滕州市羊庄镇孔子学堂、滕州市羊庄镇东王庄社区孔子学堂、德州市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孔子学堂、夏津县银城街道办事处代庄孔子学堂,针对孔子学堂在农村脱贫攻坚战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乡村孔子学堂的文化扶贫模式、孔子学堂助力文化精准扶贫工程等问题,在乡村孔子学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调研。期间,王蔚教授一边调研,一边授课,为孔子学堂作精彩的文化讲座,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论语》智慧融入村民的生活、教育、修养、处世、为政等方面,让大家更加深刻理解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从班墨故里滕州到百果之乡夏津,乡村孔子学堂调研小组每到一地都是震撼感动和由衷的赞叹,他们看到了孔子学堂建设使人们绽放的喜悦笑脸,营造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体会到了儒家文化落地生根的力量。亲眼目睹的现实情况告诉他们:乡村孔子学堂建设,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民间乡土文化、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村民们都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孔子学堂经迎着文化复兴的春天,在乡村文化扶贫工作中开花结果,装点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黄绾纪念馆孔子学堂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凉溪村,创办人为林筠珍女士。该纪念馆是林女士克服种种困难,怀着对圣贤的仰慕和地方乡贤的敬意而兴建的。自黄绾纪念馆挂牌孔子学堂以来,林筠珍女士积极参加孔子学堂的各种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并踊跃发言,介绍纪念馆,介绍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她已成为孔子学堂人中学习、践行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杰出楷模,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农民在满足物质生活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社会公益的执着热情。
    
  每年重阳节,拐儿庄村孔子学堂都会组织本村老年人举办孝老爱亲活动。
  孔子学堂进乡村,服务乡村治理。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曾让无数仁人志士躬身探索。1931年,面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中国农村破产崩溃的现实,梁漱溟与同仁们带着“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使命,来到邹平,创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长达7年的乡村治理实验。他深刻认识到:乡村衰则中国衰,乡村兴则中国兴;作为中国社会基本单元,乡村既是经济单元、政治单元,也是文化单元,乡村困境缘于文化失调。为此,他在乡村建设中重视民众教育,组建村学乡学,化社会为学校,教导民众学好上进,试图以孔子思想教化村民、改良乡村的阶级矛盾。尽管这场乡村治理没有实现村民的彻底解放,但梁漱溟运用儒学改良乡村的方向在今天具有启示意义。孔子学堂借鉴梁漱溟乡村治理经验教训,从中国乡村现实出发,以乡村支部为主导、新乡贤为骨干、老百姓为主体、孔子文化为教材,化乡村为学校,引领村民从孝道入手,践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构建了老百姓普遍认同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空间。
  为配合全省乡村脱贫工作,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积极配合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脱贫致富的工作部署,先后选派三任“第一书记”驻村拐儿庄村。2014年12月30日,元旦前夕,夏津县拐尔庄村建立山东省首个“第一书记”帮扶村“孔子学堂”,使传统文化在乡村培植再生,使乡规民约、家风家教、族谱祠堂、乡贤文化弘扬广大,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孔子学堂,书法志愿者作首场书法讲座,受到大家欢迎。村民新自发建成“乡村记忆馆”分为生活、农耕、村史、体验等展区,展示村民曾经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及村史档案资料,唤醒人们的乡村记忆,成为建立在家门口的乡村文化基地。村民文化广场中央立起大型孔子雕像,建立运动健身设施,修正主干道,以敬孝街、忠信路为村道命名,在乡村牌坊、孝心街、文化墙、民居牌、宣传板、宣传栏,宣传“二十四孝图”、传统故事、民俗生活、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使村风村貌由原来“脏乱差”、“窝里斗”,变成“父慈子孝”、“婆媳融洽”、“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祥和”,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红红火火。
  “现在的拐尔庄村,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妯娌相亲、孝敬老人,像一个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当地村民介绍说,现在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孔子学堂带来的效果。“孔子学堂建设以来,大家义务清理多年来积存的垃圾,积极建学堂、乡村记忆馆,积极修路,参与各种公共活动。全村共投入义工2000多人次,人们不怕脏、不喊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有人出人、有物出物,就连几岁的孩子都参与建设中。”
  据拐儿庄村孔子学堂负责人、退休老教师李凤林老人说:“拐尔庄村孔子学堂的创办,靠的是村民自动自发、自觉自愿、无私奉献。学堂建成后,男女老少齐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民不怕脏不怕累,义务清理垃圾、义务修理道路,全村累计投入义工2000人次。孔子学堂建设费用来自社会捐助,孔子学堂管理运作由村民志愿者承担,学员以本村村民为主,教员以本村乡贤为主。”为促进学堂健康发展,村民选举产生孔子学堂管理委员会和孔子学堂孝善基金管理委员会,用于开展“村级文化挖掘工程”等公益活动。孔子学堂建成后经常开展琴棋书画、书法、诵读、文化讲座、个人才艺展示、农业科普等活动,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数据显示:山东目前建成乡村儒学讲堂9200多个,举办各类活动逾4万场,参与群众超500万人次,对弘扬赡老敬亲传统美德、改善乡风民俗、营造和谐农村,发挥了成风化人的作用。拐尔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兵介绍说,该村连续两年考上12个大学生,创造了村里历史,为村子增添荣誉,这是孔子学堂文化扶贫带来的结果。为鼓励孩子学习、救助贫困户,今年春节我们村成立“孝善基金”,现收到捐赠3824元。下一步,我们将在“婚丧嫁娶”“敬老爱老”“抚危救难”“技术培训”等方面下功夫,跟上时代发展,建好我们的家园。
  乡村文化建设历来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是群众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拓展新思路新视野的需要,也是百姓热爱生活、讴歌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发掘优秀文化、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在某种程度上说,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在报告中也提出了激动人心的“乡村振兴计划”。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村解决了温饱,农民的需要也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自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孔子学堂以来,乡村孔子学堂已经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新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阵地。可以预见,在“乡村振兴计划”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富有历史担当、充满进取精神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者、创新引领者,将为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矛盾贡献力量,为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史书写出更加饱满辉煌的不朽篇章。 

责任编辑:孙溪悦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