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文学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人民艺术家与中国当代文学 王蒙文学创作 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02
摘要:11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人民艺术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11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人民艺术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高雨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王蒙深情回忆自己的文学生涯、心路历程和创作心得,向关心和支持自己创作的各界同仁表示感谢。他表示,自己的人生命运、写作成果、所受考验,都来自历史与时代的风云波涛、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改天换地、来自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一路走来,离不开师长、朋友的爱惜与保护。王蒙还同大家分享了对于当下文学的新思考,表达了未来继续创作的信心。  

  胡和平表示,王蒙同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在艺术上坚持锐意进取、开放包容,始终辛勤耕耘、不断前行,是对党忠诚、初心不改的榜样,是记录时代、抒写时代的模范,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代表。召开本次研讨会,既是向王蒙同志表达敬意,更是总结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研讨他“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党和国家、为人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风范。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准文艺工作的正确方向。要继承发扬王蒙同志等优秀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的忠诚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聆听历史跫音、坚守人民立场,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谱写时代华章中勇攀文艺高峰,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张宏森表示,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创作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近百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致敬,他的创作见证和表现了共和国的社会进步,开拓并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技巧上的创新创造谱系。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工作上作出的贡献致敬,他发掘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作家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文学潮流,促进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道路上展现的精神致敬,他热爱国家,始终用笔墨描绘民族复兴、讲述“国之大者”;他热爱人民,总讲起在人民之中、“做人民学生”的幸福;他热爱创造,主动把最鲜活的时代经验、最新锐的艺术技巧,随时吸纳到自己的创作中。王蒙先生的精神是敞开的、活跃的、真诚的,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创造者身上的魅力与活力。

  高雨表示,王蒙先生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深深扎根于人民,创作出一部部穿透灵魂、直抵人心的作品。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典范,他的文学创作充满理想与激情,凝聚着对党、国家、民族、人民的真挚感情,描绘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王蒙先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热诚践行者,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基层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始终保持旺盛艺术生命力和蓬勃创作活力。王蒙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满怀热情地投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他对《老子》《庄子》《红楼梦》等古代传统典籍的解读成为文坛一道独特风景,产生广泛影响。

  研讨会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文学期刊社的作家、文艺评论家,围绕“王蒙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王蒙创作的现实主义品格”“王蒙与《红楼梦》的当代诠释”“‘人民至上’与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王蒙的作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资源,开拓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国务院参事室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研讨会。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