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饮食 中医 茶道 服饰 戏曲 饮食 体育

爱上“同心圆枣”

来源:传统文化网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9-11
摘要:枣,是我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早在《诗经七月》里就有八月剥枣的描述。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把枣树列为果树之首,把枣列为五果之首。在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很早以前,一个村子有个半百未嫁的老姑娘青姑,虽年老仍

枣,是我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早在《诗经·七月》里就有“八月剥枣”的描述。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把枣树列为果树之首,把枣列为“五果”之首。在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很早以前,一个村子有个半百未嫁的老姑娘青姑,虽年老仍亭亭玉立,皮肤红润如少女,人们究其美颜秘方,原来是常吃枣子的缘故。故自此有了“日食三枣,容颜不老”之说。可见,我国古代早已知道枣对人的滋补作用。

    位于西北的宁夏平原是九曲黄河温润之地,美丽而富饶。这里光照长,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产出的水果糖分多,营养丰富。说起宁夏水果应首推养生健体的红枣,宁夏的红枣以同心圆枣、灵武长枣为上品。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同心圆枣已有300多年栽植历史,可谓声誉远播。这里枣果个大,色艳、肉厚、质脆、酸甜适口,富含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之高,使之成为水果中的佼佼者。说起同心圆枣,据传和雍正皇帝还有一些不解的渊源:17238月,雍正皇帝给大臣年羹尧亲笔御批的一张字条:“……宁夏出一种羊羔酒,当年有人进过,今有二十年停其不进了,朕甚爱饮他,寻些送来,不必多进,不足用时再发旨意,不要过百瓶,特密谕。”究竟是什么样的美酒,能让雍正皇帝馋到要向臣子伸手要来吃?三百多年后,当人们揭开羊羔酒酿制的“秘笈”才恍然大悟,原来制作羊羔酒的配料之一便是任何水果不能代替的同心枣子,于是人们纷纷猜测当年是因为同心的枣子具有广泛医疗功效:润心肺、止咳、补五脏,补元气等功能赋予了羊羔酒的无限魅力,才使皇帝老子无法抵抗醇香诱惑。

    几百年来,圆枣在同心县家家户户落地生根,遍布房前屋后,良田沃土,枣树姿影婆娑,枣花清香雅淡。每当黄灿灿的枣花儿被季节之风轻盈地吹落,枝杈上业已顶出青绿的枣果儿来,这便是人们的期盼。渐渐地,满目青枣儿挂满了枝头,弥漫着青涩的枣香。俗话说:“秋天一到枣上市”,不少古诗都描写过秋天枣子丰收情景。“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垄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脊晒红云。”清无名氏这首诗描写的恰似同心县人民收获圆枣时的丰收景象,九月的旱塬回乡,金风送爽,满山遍野玛瑙红的枣子挂满枝头,一串串如玑似珠,秀色可餐,如同一曲溢彩流韵的枣子乐章,真可谓是“千家万枣射红云”。每逢微风吹过,地上落满成熟的枣子,红通通的一片,不禁使人垂涎欲滴,更有些枣子“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需要人们亲自伸手才肯离开枣树。同心人常以枣树的谦逊、不开谎花而自况,勉励自己为人务实,做事不虚谈。在的同心市区,几十年的的枣树比比皆是,据说这些树都具有灵性,只要及时更新复壮去除枯干死枝、遮光枝、无效枝,它们便能返老还童,结出累累硕果。上了年纪的古树,如同鹤发童颜的长寿老人,会使人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企盼与吉祥,又像饱含生命本真与沧桑的厚重书籍,供人阅读风雨,供人阅读历史。

   《本草纲目》中记载:枣,营养丰富食疗效果好,能健脾胃、通九窍,助十二经络、补血安神等,被誉为“补血剂”、“活维生素丸”,还有“一斗枣能抵两斗米和两斤糖”之说。老年人常吃枣,可补身健体,益寿延年。同心县因出产圆枣,这里的长寿老人也居多,人们在房前屋后栽种圆枣,呼吸清新的空气,加之经常饮用圆枣配制的八宝茶,保持健康饮食,活到九十多岁身体还硬朗便不是什么稀罕事。

    同心圆枣历经岁月的风雨与宁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仅带给人们经济上的收入,还在精神生活中传递着美好的寓意与祝福,儿女结婚,男方家人在床上席下撒上枣、栗子、花生,预示着新人早生贵子,早立家业。在枣香浸润的年年岁岁,长枣已与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间乡俗水乳交融,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美丽的塞上江南也因此多了一份香甜,多了一种韵味。

责任编辑:孙溪悦

上一篇:细说“潍河银鱼”

下一篇:青川黑木耳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