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大家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张岂之:当代中国需要文化自信 但应戒“自傲”

来源:未知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14
摘要:现代中国为什么亟需重建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出路又在哪里?10月28日上午,年届九旬的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登上岳麓书院讲坛,主讲《文化自信的 历史纪实 与时代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担任主持,这是致敬国学:

现代中国为什么亟需重建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出路又在哪里?10月28日上午,年届九旬的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登上岳麓书院讲坛,主讲《文化自信的历史纪实与时代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担任主持,这是“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系列活动的第二场重磅活动,以下为讲坛实录第六部分:

  主持人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

  非常感谢张先生精彩、丰富的报告内容,我觉得张先生讲座的内容很宽,视野也非常宽阔,高屋建瓴。讲的很多都是历史,但是我们细细品位他讲的历史,又和现实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回顾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是句句指向的还是现实。所以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对儒、佛、道三家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描述,还是对张载四句教的解读,还是对我们先秦以来民本论,民本思想的阐发,非常贴合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现实意义。非常感谢张先生,我个人也感谢在很多年之后能够聆听到张先生在岳麓书院的教诲,非常有幸。今天我们还有一些时间,留给我们来听讲座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让大家有机会在这里向张先生请教。

  问题一:张先生您好,我的问题是,您的题目是关于文化自信,我想问在您的讲述中,文化自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中,是否有永恒不变的一种精神在里面?打个比方说,我觉得史学精神在于董狐和齐史写下“崔杼弑其君,赵盾弑其君”时的那种精神,在文化精神中是否也有同样的概念在里面?第二个问题是,《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否能当之文化自信之精神,谢谢。

  张岂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可以从历史来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今天着重讲的西汉、唐的繁荣昌盛,但是中国历史的情况不都是这样。到公元15到16世纪,在座的朋友们都清楚,中国开始衰落,这时候15、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在海外寻求市场和殖民地,这个情况,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清朝康熙算起,也有200年的闭关自守。小平同志着重指出“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很重的话啊!后来在列强的欺凌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逐渐淡化,我们没有什么,一切都是西方好。近代以来,我看世界史,有些西方人用所谓欧洲中心论来否定中华文化的价值,把资本主义文化说成是文化的中心真理。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3月27日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中有针对性的说,这个影像片看了,他当时的表达是这样的内容: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秘,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化交流互建的最大障碍。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他说在文明的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不可能、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他的结论是一切文化、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这是前几年他在法国的讲话。

  所以我们来看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感到在今天为什么要坚定的对文化自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也要以实际行动,来让党员和群众都感受到理论信念的强大力量。今天的文化自信,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文化自信就成为理念信念在我们国家如何发挥巨大作用的问题了。在汉唐时代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有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阐述上面,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的位置上,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理论上的一个很大的贡献,没有文化自信,一切都谈不上。当然我们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傲,那不是一回事情。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还需要虚心地研究全人类的优秀文明,使它和我们中华优秀文明结合起来。这次通过十八大六中全会公报的学习,我估计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岳麓书院的老师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在里面,信心就更大了。我们的许多同学,在这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信心也可能会更大。我们需要不断造就对中国历史、中国优秀文化有造诣、有研究的专门人才,一直延续下去。

  自从习主席提出文化自信是几个自信里面的核心理念以后,我们办学、培养人才,过去要培养什么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听的人一笑,说的人好像信心不够。今天我们满怀信心的,要给我们中华民族培养非常优秀的研究中国优秀文化的杰出人才。

  应该承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67年以来,我们中国自身通过自己的教育,是培养出了一批有学问的、有见解的、有著作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但是为数不是很多。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日子里,满怀信心的把培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或缺的人才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点,我们岳麓书院从宋代到现在一千多年,已经做出很大的贡献了,但是从历史来看,还从来没有这样好的时机需要培养国学人才,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对传统文化的材料、资料很熟悉,不是凭空而论,另外又有很强的现实感,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运用在今天,任重而道远,祝岳麓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更大的胜利。

  问题二:张老师您好!有两个问题,您能不能谈一谈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不同和体用之变?就像您刚才说的宋明理学,它其实是为儒家找到了源头活水,但是有些人觉得它是儒家的异化,就觉得它偷了佛家道家的东西,它不是儒家的本身了。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您提到的丝绸之路,想听听您从文化的角度谈谈现在在新的一带一路的情况下,怎么攻坚土耳其这个点?我觉得现在经济方面的勾连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冰山下面还是文化。但是土耳其和中国文化的沟通一直不是很到位,包括现在双方还不是很了解,这样的情况下新丝绸之路怎么打开,我想了解一下。

  张岂之: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儒道释三家的会通有没有必要?觉得可以做学术研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儒佛道的会通,以及后来宋明理学的产生,要儒家继续发展下去恐怕很难。这个历史问题不是太复杂的问题。

  关于丝绸之路,现在我在西北大学已经明显的感到西北大学的外事处,已经力不胜任了。中亚这一带的国家送来很多学生,要学汉语,还要学中华文化,这就很费劲了。在培养方面要学汉字,不但要看书,还有书写,还要使这些学生们能够适应中国这样一个学习环境。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对于西北大学一个大学来讲,冰山之一角不足为奇了。

  我想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岳麓书院也可能会有中亚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他们本身的一些特点。因为我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不好具体讲他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外面讲这个也不是太合适。

  丝绸之路之所以有重大的意义,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打造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如何逐步消灭全世界的贫困。如果真正打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采取了有效的方式,减少了世界人民的贫困,那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构想,都是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出发的,这是一个新的命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从减少贫困开始做起,能不能为我们全世界人民打出一条通向富裕的道路来,真正实现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讲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需要摸索、积累经验。面向四海是中国儒家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不能光看到中国这一方面。

  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67年,距离共产党的百年,距离国家的百年,已经不是太遥远了,我们在国内进入小康,也不是太远了。但是我们不能光看到我们炎黄子孙自己,还要看到全世界,如何和全世界人民一起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应该说在儒学的最高上的理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向前走,不断的总结经验,在走的过程中,说什么话,也有人说各种话题,否则的话,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峰会上,不会讲我刚才引用的那句话。

  总之,世界给我们中国人在今天开辟了宽阔的前途,世界第二经济体,如何用我们的历史文化、用我们今天的成就为世界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责任。还是子夏的那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没有忘记儒学,儒学更要推动发展。但是今天能否用儒学来治国,不能够。我的理解是这样,供大家做参考。

  问题三: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您今天讲的是文化自信,我之前看过一个定义,说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想问一下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两者有什么关系?目前我国提出要建立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想问一下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张岂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今天研究国学,我们研究儒家的学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创新。创新推动我们的文化不断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国。

  如何来创新?这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很多学者去很好地研究它,然后总结出很多经验。我今天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学术界,只是把中国古代的,包括儒学在内的典籍加以梳理。有哪些成就加以介绍,加以说明,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实现创新性的转化,要研究。现在还没有很完整的学术方面的经验,但是很多学者所写的文章和专著里,我想肯定包含着创新性转化的一个因素,一个苗头,就需要加以发展。这点摆在我们面前,使得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研究,然后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如何创新性发展?心态如何?内容如何?我们搞这个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要付出精力,来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我想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要靠我们在座的比较年轻的同志,更具有创造能力的同志,把中华优秀文化,包括儒学在内的研究,实现创新性转化,通过论文、专著、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希望岳麓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方面进行研讨,取得新的成绩。

  主持人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

  非常感谢张先生,今天张先生在两个小时的报告里,围绕文化自信,给我们从历史到现实,做了非常深刻的一个阐述。我感觉文化自信在我们今天这个会场也有初步的体现,就是我们济济一堂、高朋满座,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这些年来,我们也会发现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一股文化热在涌动,从刚才张先生反复提到的,我们国家的最高层到我们民间,会发现很多社会不同层面的人,都在关注、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可喜的表现。

  刚才张先生也说到,我们提文化自信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也就是几百年以来,就是近几百年以来,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明确实遭遇了一些挫折,在这几百年以来,有经济、军事的落后、政治的腐败现象出现,特别是近一百余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一个很严重的民族危机,就是所谓的瓜分的危机,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把政治、经济、军事的落后归结为我们的文化,都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惹的祸。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确实是非常好的东西,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因为和我们这几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这种政治、经济、军事的落后捆绑在一起,成为它的原因之后,很多人是不之唯恐不及,从各个方面去批判它、否定它。

  在一百年以前,我们发现很多学者,而且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一种仇视、否定的态度,全盘西化,而且要对中医一概废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仍然还有一些表现。那么我们今天的经济、科技可以说是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的文化不立起来,我们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强国,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

  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也就提上了日程。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安身立命的东西,需要我们精神的家园,如果没有文化自信,这个安身立命的东西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我觉得重建文化自信在当今中国是非常必要。

  事实上,我觉得像刚才张先生在报告里所说到的,就是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其实我是有各种不同的偏差。今天我在张先生的报告里面,很有感悟的一点是一方面大学生谈的文化自信,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词出现得非常频率高,一个是会通,文化的会通精神。我们谈文化自信,肯定不能够觉得我们的文化非常完美了,不需要发展了,那么还需要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取它的精华,去完善我们、发展我们。我觉得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启示。现在很多人谈文化自信是一种自我的封闭,是盲目自大,是固步自封。那我觉得从今天张先生的报告里,包括他对儒佛道三家在历史上不断通过会通发展的例子来讲,我们可以从中悟到很多东西。

  第二,张先生非常强调文化创新的问题,文化不创新,不可能给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的指导,提供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指导。失去了创新的精神,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如果没有一个会通精神,没有一个创新精神,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虚幻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理解张先生所举的这些事例,所强调的这两种精神,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去理解什么是文化自信,怎样文化自信,我觉得有很深的意义。

  今天张先生在报告里还多次说到我们要创新性的转换和创造性的发展,尤其多次提到岳麓书院在这中间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想这也是张先生对岳麓书院全体老师、学生,以及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的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我们希望岳麓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座的各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承担这种责任,承担这种使命,谢谢张先生,谢谢各位朋友。

责任编辑: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