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聊城:泥土芬芳里培育新风尚 移风易俗落地有实招
移风易俗,既要破陈规,更要接地气。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深谙此道,立足村民以农为本的生活底色,将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进乡村日常的土壤,用沾满泥土气息的实招,让文明乡风在田间地头、市井烟火中悄然扎根、茁壮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引导着群众主动向新风尚靠拢。
算清“田间账”:节俭理念扎进生产生活
对于靠土地吃饭的胡屯人,“种地经”就是最朴实的真理。镇里巧妙找到了移风易俗与农业生产的共鸣点,把反对铺张浪费的道理,换算成村民听得懂、算得清的“田间账”,让节俭观念自然融入日常点滴。
村头农资店的手写海报上,写着醒目的对比:“彩礼少要一万,能多种10亩地;婚宴省五千,够买20袋化肥。”这直白的“经济账”,让村民一眼看清红白事大操大办对生产的实际影响。更有说服力的是种棚能手们的“地头算盘”在田间交流时,他们掰着指头细算:“办15桌婚宴花3万,够买2台卷帘机;省下来投进大棚,三年收益能翻番。”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实在话,渐渐让“钱花在田里,强过撒在酒桌上”成为大家的共识。
景马村老李家的事儿,如今成了村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当初订亲时女方通情达理主动少要了彩礼,省下的这笔钱没闲着,全投进了家里的阳光玫瑰大棚。几年光景,如今已铺展到四十亩。棚里的葡萄一串赛一串饱满,家里的日子也跟着越发兴旺,红火得像棚里盛夏的温度。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这新事新办,不光是把钱省在了明处,更是把日子的奔头种进了土里,真真切切“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坐稳“情理桌”:乡贤威望涵养文明乡风
村口老槐树荫下的那张“说理桌”,是胡屯镇化解纠纷、倡树新风的“主心骨”。由12位德高望重的乡贤组成的“老伙计调解队”在此坐镇——有种了一辈子地的张大爷,有经营小卖部三十年的刘婶,还有退休的老村支书。他们用积攒的威望和通达的情理,为新风尚“保驾护航”。
村民办事前习惯先到“说理桌”报个备。调解队员们便翻开村里的“规矩簿”,结合人情事理耐心劝导。景马新村的老郑原本想给孙子大办12桌满月酒,张大爷翻开本子说:“老哥,按咱村规,喜事上限是8桌。你看隔壁老王,孙子满月办了6桌,照样热热闹闹。省下的钱,给孩子添辆小三轮,能玩好几年呢!”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让老郑心服口服,最终简办了7桌,还特意请调解队员们来帮忙“掌勺”,增添了一份特别的喜庆和人情味。如今村民们都说:“老伙计们讲的都是在理的话,是过日子的实在经,听他们的准没错。”
激活“市井场”:合理消费融入烟火日常
人头攒动的胡屯大集,是村民生活的“晴雨表”,也蕴藏着推动移风易俗的天然契机。镇里依托大集“办事采购找熟人”的传统,联合诚信老商户设立“移风易俗便民摊”,让文明新风吹进热闹的市井烟火。
卖烟酒的王大哥主动当起了“新风引导员”。遇到置办喜事的村民,他总热心地递上实在建议:“咱本地产的大曲,50块一瓶,好喝又体面,还不超标,面子里子都顾全了。”商户们这样贴心的引导,既契合了村民“办事要讲情面”的心理,又巧妙守住了节俭的底线,让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在日常的买卖交流中悄然生根。
从田间地头掰着指头算的“经济账”,到熙攘集市里传递的“消费观”,再到村口老树下讲的“情理经”,胡屯镇用群众身边的故事、喜闻乐见的方式,春风化雨般推动移风易俗从“要我做”内化为“我要做”。下一步,胡屯镇将继续深耕这片充满泥土芬芳的土地,让文明新风在乡村沃土上持续吐露芬芳,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文明动能。
热点信息
-
移风易俗,既要破陈规,更要接地气。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深谙此道,立足村民以农为本的生活底色,将文明新风...
-
7月21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