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山东建筑大学:“三位一体”推进班墨文化育人工作
山东建筑大学立足齐鲁文化沃土,深入挖掘“班墨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教育体系、创新实践平台、营造立体文化生态等多项举措,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育人之路。
一、构建班墨文化教育体系,筑牢思想根基
课程融入,让文化浸润专业课堂。学校聚焦班墨文化,打造“思政+”赋能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依托鲁班文化研究院等平台,组建“思政导师资源库”,聘请30余位行业精英担任“大先生”,包括非遗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央企总工程师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师徒结对等形式,将“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和专业课。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设专题讲授“传承班墨文化,致敬工匠精神”;在建筑学、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工艺案例,如鲁班锁、墨子“规矩”思想等。学术引领,深挖文化当代价值。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院。学校与滕州市政府共同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院”,建立一支专兼职研究队伍。打造了以马院教师为主,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教师积极参与的研究队伍。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课题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15项,出版《鲁班文化研究论丛》三辑。
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深化文化浸润
实践育人,打造沉浸式实践平台。组建鲁班工作坊。学校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以“技艺传习+文化浸润”双核驱动,构建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营造技艺育人新范式。新购置木结构封闭式多轴加工中心、重型开料铣型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及木工加工所需工具,构建了传统手作、机械加工和智能制造的分层次、分梯度的木工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开发木工技艺、传统营造等实践课程,还原传统建筑工具陈列、卯榫结构拆解等场景,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协同发展。学校年均举办50余场榫卯工艺制作、古建筑模型复原等特色实践活动,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校企协同,培育现代工匠。学校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与中铁十四局、中建八局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3个。积极申报“鲁班工匠学院”,着力培养产业工匠人才,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三、营造立体化文化生态,厚植精神沃土
环境育人,打造文化地标。学校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将泉城文化底蕴和建筑院校文化内涵有机融合,规划自然韵致,环境优美流畅,山水相依、草木葱茏、楼亭隽秀、生态原真,体现了“一院山色半园湖,三泉润泽四季秀”的意境。校园内建设“班墨文化园”,推进鲁班、墨子等“诸子百家进校园”,精心建设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山东民居展馆、山东乡情展馆等在内的特色博物馆群,并将其打造为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从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带到诚朴厚重的诸子先贤文化带,从内涵深厚的楼宇道路命名到匠心独具的园林小品构思,处处彰显着学校数字化、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的现代气息与文化底蕴。目前,学校已建成30多处文化景点,形成了城市记忆、亭园寄情、石上风景、追随先贤等多个文化主题,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光影育人活教材。活动育人:激发内生动力。学校与滕州市政府联合举办鲁班文化节,自2013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每届的主题都紧扣时代脉搏、融合时代精神,已成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鲁班文化的重要平台。举办讲坛报告。如学校“筑基讲坛”创新打造“劳模工匠进高校”特色育人品牌,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举办工匠精神传承报告会,系统阐释班墨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开展社会实践。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深入社区、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木工技艺体验10余次。其中《讲好普通人的黄河故事——黄河下游百位工匠口述记忆库项目》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山东文化“两创”实践案例》。
热点信息
-
山东建筑大学立足齐鲁文化沃土,深入挖掘“班墨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4月1日起,“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本次展览以“园林雅事”为叙事焦点,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