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Date:2024-08-22
访问量:
来源:
作者:山东省社科联
时维初秋,慧聚烟园。8月1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烟台大学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围绕深度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加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发展,探索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路径、新方法、新范式,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军,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保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卢春萍,甘肃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崔建伟,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小涛,西藏自治区社科联联络协调处副处长李国锋,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坤,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波,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素玲等领导同志出席活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山东省直和烟台市直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来自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成立。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自然历史的过程,也是主观选择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要搞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握其中的客观性、必然性,更好认识规律、顺应规律,科学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远流长,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适应不同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兼容并蓄,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和平相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将其融入血脉,成为我们的特性和自主意识。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在这里孕育、形成、凸显,研究好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由山东省社科联发起,联合6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4家省直部门单位、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大学共同建设,是集理论阐释、交叉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实验室。旨在围绕深度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产出原创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成果,为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烟台大学作为承建单位,设有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其民族学是山东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具有建设实验室的扎实基础和良好环境。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表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具体行动,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突出特色:一是“开放包容”。不拘一行一域、一院一所,面向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市社科联、高校、科研机构,汇集省内外专家学者、科研资源、人才力量,跨行业、跨区域共建开放型实验室。二是“创新范式”。加力推动民族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深度合作、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实验室思维、研究方法、新兴技术,引领研究范式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学术增长点。三是“需求牵引”。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建立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的供需对接机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咨政建言。四是“人才为先”。围绕服务理论阐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建强开放型科研平台,发现、培养、集聚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五是“三会管理”。构建新型的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负责的“三会”治理新模式,体现“去行政化”和机构“扁平化”,让有组织科研发挥真正效能。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代表,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军提出,要发挥多学科优势,深入历史传统,立足“两个大局”,系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炼、总结、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讲好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不断由多元凝聚成一体的发展规律。
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代表,围绕推动实验室建设发展,依次交流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省(自治区、直辖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交流协助的重要载体,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整合了学术研究力量,契合现实需要、回应学者期盼,对助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服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化省际协作、强化部门协同、汇集各方力量,聚焦共同深化理论研究、打造高端平台、服务实践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课题项目、人才培养、成果推介、活动举办、舆论支持等方面合作内容,切实发挥好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作用,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波表示,烟台市将进一步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人才、平台、评价改革等制度体系,深化校地交流合作,通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多学科研究人员开展实地调研等形式,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烟台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蔚蕾表示,将为实验室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转当好“联络员”“服务员”,推动市直部门、市属院校、社科学术社团、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验室共建,实现资源汇集、聚合力量。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表示,将坚定建设目标,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实验室大力支持,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科研空间、配套必要的研究设备,努力把实验室建成学术影响深远、平台品牌响亮、学科建设一流、具有相当国内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助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会上,审议通过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建设方案》《指导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会名单》等系列文件。中国社科院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主编、教授、专家学者代表李大龙作了交流发言;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明德面向全国发布了联合开放课题,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杨志娟介绍了实验室阶段性成果。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军,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保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卢春萍,甘肃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崔建伟,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小涛,西藏自治区社科联联络协调处副处长李国锋,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坤,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波,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素玲等领导同志出席活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山东省直和烟台市直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来自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成立。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自然历史的过程,也是主观选择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要搞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握其中的客观性、必然性,更好认识规律、顺应规律,科学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远流长,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适应不同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兼容并蓄,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和平相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将其融入血脉,成为我们的特性和自主意识。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在这里孕育、形成、凸显,研究好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由山东省社科联发起,联合6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4家省直部门单位、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大学共同建设,是集理论阐释、交叉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实验室。旨在围绕深度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产出原创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成果,为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烟台大学作为承建单位,设有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其民族学是山东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具有建设实验室的扎实基础和良好环境。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表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具体行动,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突出特色:一是“开放包容”。不拘一行一域、一院一所,面向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市社科联、高校、科研机构,汇集省内外专家学者、科研资源、人才力量,跨行业、跨区域共建开放型实验室。二是“创新范式”。加力推动民族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深度合作、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实验室思维、研究方法、新兴技术,引领研究范式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学术增长点。三是“需求牵引”。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建立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的供需对接机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咨政建言。四是“人才为先”。围绕服务理论阐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建强开放型科研平台,发现、培养、集聚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五是“三会管理”。构建新型的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负责的“三会”治理新模式,体现“去行政化”和机构“扁平化”,让有组织科研发挥真正效能。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代表,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军提出,要发挥多学科优势,深入历史传统,立足“两个大局”,系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炼、总结、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讲好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不断由多元凝聚成一体的发展规律。
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代表,围绕推动实验室建设发展,依次交流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省(自治区、直辖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交流协助的重要载体,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整合了学术研究力量,契合现实需要、回应学者期盼,对助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服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化省际协作、强化部门协同、汇集各方力量,聚焦共同深化理论研究、打造高端平台、服务实践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课题项目、人才培养、成果推介、活动举办、舆论支持等方面合作内容,切实发挥好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作用,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波表示,烟台市将进一步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人才、平台、评价改革等制度体系,深化校地交流合作,通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多学科研究人员开展实地调研等形式,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烟台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蔚蕾表示,将为实验室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转当好“联络员”“服务员”,推动市直部门、市属院校、社科学术社团、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验室共建,实现资源汇集、聚合力量。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表示,将坚定建设目标,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实验室大力支持,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科研空间、配套必要的研究设备,努力把实验室建成学术影响深远、平台品牌响亮、学科建设一流、具有相当国内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助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会上,审议通过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建设方案》《指导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会名单》等系列文件。中国社科院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主编、教授、专家学者代表李大龙作了交流发言;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明德面向全国发布了联合开放课题,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杨志娟介绍了实验室阶段性成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12月6日至7日,泰山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座谈...
-
11月18日,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婚宴十八说”培训班开班,来自海南藏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