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国学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专家学者热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静 王学思 叶飞 曲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05
摘要:近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业界专家学者对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令人振奋、鼓舞人心的战略规划,不仅指明了未来几年我国 文化建设 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而且提出了贯彻实施好这一宏伟规划的重点任务

 近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业界专家学者对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令人振奋、鼓舞人心的战略规划,不仅指明了未来几年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而且提出了贯彻实施好这一宏伟规划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公共文化:全面发力 重点突出

  “规划设计了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蓝图、实现路径与重点任务,全面发力、重点突出是突出特点。”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表示,全面发力,是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发展改革的方方面面。规划部署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战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重点任务,可以看到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支撑和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思想。重点突出,是立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基础,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三大着力点。一是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重点任务,体现了补短板、兜底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实施重大文化工程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针对性措施。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等重点任务,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表示,规划抓住数字化这一发力点,有助于优质高效地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是扎实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文化部“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文化精准扶贫活动,努力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二是整合实施数字文化项目。各系统各层面都有一些网络化和数字化项目,有效规划、整合、实施好这些项目不仅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整体水平。三是着力搭建数字共享平台。各级各类文化部门都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如何将这些处于分散状态的资源有序地开放出来,实现全社会共享和开发利用是“十三五”时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永恒说,规划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科学谋划文化工作,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各类文化主体的创新活力,尤其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促进文化与现代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展示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针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缺口,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逐步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彰显公平正义的理念。

  文化产业:西部的发展是“棋眼”

  “规划在集中叙述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一章中,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予以重点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主编张晓明说,这就将“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扶贫攻坚战的需求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新时期国家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一个重点。他认为,西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这盘大棋的一个“棋眼”,可以在此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结合,可以在此集中探索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农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表示,规划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发,着眼于到2020年实现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实现提质增效,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营造一视同仁的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举措,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十三五”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表示,读完规划,最大的两个感受是复兴传统文化不是保守也不是倒退,而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即将实施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是其中两个重要抓手;发展文化产业不是追求同质化和规模数量,而是追求个性化与品质的提升,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支持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体现了富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切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

  文化交流:要有学术计划作为支撑

  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西平说,规划规模宏大、立意高远,其中提到“加强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更是令人欣喜。“十二五”期间,文化部举办的“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等活动得到了学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落地,中国学界与汉学界的互动将更加频繁和深入,这要求在做好一场场交流活动的同时,也要有中长期学术计划作为支撑,如对汉学史、汉学家研究方向进行梳理,建立世界汉学家数据库等。北京外国语大学正在补齐“一带一路”各语种语言教学,且学校拥有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相信此领域大有可为。

  “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可谓正当其时。”首都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嘉珊表示,文化贸易是“一带一路”战略有效实施的前导链和压舱石,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可交易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贸易不仅是打开各国“文化围城”的有效手段,还能柔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润滑和平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强势成长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精耕细作海外文化市场,也将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经贸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金武刚说,规划首次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两大新功能:一是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二是边境地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稳边、固边、兴边”。这既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对“十三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满怀国家意识,对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崭新认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大,不同的地区、民族群体有不完全一样的利益诉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尤其需要用文化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需要用文化凝聚全民共识的国家精神、国家认同,从而把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昆曲名家谷好好也表示,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如果说那是一针兴奋剂,那么这规划就是一针强心剂。她说,规划是她近期见到的最详实的文件,既有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意见,又有具体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重要举措、总体要求,就像给了一份工作指南,既有引领性又有可操作性,而且涉及面非常广。

  

责任编辑:晓彤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