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风俗 建筑 姓氏 节日 风俗 文字 民族

加强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08
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振信心,鼓舞人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3月7日在陕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发言时说,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自己感到自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振信心,鼓舞人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3月7日在陕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发言时说,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自己感到自豪。6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把民生放在首位,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善供给侧结构,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动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民心所向与大势所趋。王勇超今年参加两会带来《关于打造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的建议》。3月5日,王勇超接受本网独家采访时表示,让传统非遗焕发新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添砖加瓦,也应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他告诉记者,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更本源、更深层、更厚重、更广泛、更稳定的特性,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发挥着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重要功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根脉不断、绵延发展的伟大民族。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仅产生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精英文化,还留存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是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因此而自豪。”

  王勇超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无以替代,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大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这种独特资源优势对陕西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扎实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着力培育陕西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呈现出崭新局面,陕西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经过30多年时间筹备创办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目前已抢救保护历代民俗遗物四万余件(套),尤其是40院近千间由关中各地迁建的明清古民居和8600多根石雕拴马桩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珍贵的藏品,成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被专家们称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博物院还承担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职能,在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传承文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已成为提高观赏者道德情操、远见卓识、才能技艺、知识学问、审美能力的“大学校”。

  王勇超认为,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陕西处在这一战略的重要节点,占据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目前,陕西正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这一进程中,陕西民俗文化面临更大发展机遇,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民间文化工作者需要以更大努力,把陕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王勇超建议,当前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设立丝路文明国际民俗文化探源工程,举办国际性的民俗文化论坛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高品位的丝路民俗文化成果,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调研,支持陕西构建“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统筹谋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俗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风情园,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镇,依托这些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把现存的各地区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都保护起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使陕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有序竞争、各显其能、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在陕西探索的基础上,将“文化长廊”不断延伸到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最终建立起“中华民俗文化大长廊”,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梦想的精神宝库。

责任编辑:晓彤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