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
一女子医美惊魂:麻醉后医生“跑路”,手术台被晾4小时,难维权
“麻醉醒过来时,衣服耷拉着,主刀医生却说因为钱没谈拢,不给我做手术了。”24岁的鲁女士至今想起在长沙开福博科医疗美容门诊部的经历仍心有余悸。这场本为“变美”的隆鼻手术,最终变成了一场跨越4小时的手术台惊魂,更暴露了医美行业藏在光鲜背后的乱象。
从“内部价”到手术台惊魂:3小时等待换不来约定医生
鲁女士与涉事医美机构的交集始于一场招聘面试。她在应聘医美护士时透露了隆鼻需求,机构当即以“内部价+指定医生”为诱饵,促使她敲定了隆鼻项目。按照约定,手术应在2025年7月8日9时30分开始,但鲁女士等到12时才被推进手术室,这仅是乱象的开端。
进入手术室后,鲁女士被注射药物失去意识,两次昏睡醒来后,等来的不是手术开始的通知,而是指定张医生的“罢手术”声明。“医生说他和院方价格没谈拢,不能给我做了,让我换别人。”鲁女士回忆,当时自己衣衫不整,心率因药物和惊吓持续偏慢,却被晾在手术台上无人照料,直至4小时后情绪崩溃报警。
更让她不安的是,从注射药物到医生告知换人的这段时间,她完全处于意识模糊状态。“衣服是耷拉在身上的,我特别担心被猥亵。”鲁女士多次要求查看手术室监控,却被院方直接拒绝,仅得到“未发生异常”的口头回应。
各方说辞撕裂:镇定剂还是麻醉?过错谁担?
事件发酵后,涉事三方的说法呈现明显分歧,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院方负责人高先生率先“甩锅”,称给鲁女士注射的是“缓解紧张的镇定剂,而非麻醉”,将责任归咎于张医生“临时坐地起价”。对于鲁女士的2万元赔偿诉求,院方直言“难以接受”,只愿提供“赠送项目”或“下次手术优惠”,甚至放话“若散播谣言就起诉”,拒绝进一步沟通。更值得注意的是,院方承认张医生并非常驻医生,仅是合作的“飞刀医生”,术前未与医生敲定费用便安排患者进手术室。
张医生则给出相反说法,称院方多名工作人员与其沟通的报酬前后矛盾,自己是“秉承对患者负责”才终止手术,且明确表示“不知道注射的是镇定剂还是麻药”,同时强调鲁女士“一直是清醒的”,与鲁女士描述的“两次失去意识”完全相悖。
鲁女士的核心诉求始终清晰:要么让相关负责人亲身体验她经历的抽血、CT和药物注射流程,要么给予合理赔偿。但前者被直接拒绝,后者因双方分歧过大陷入僵局,直至警方介入调解仍无进展。最终虽有消息称双方已和解,但具体结果并未公开。
手术台乱象背后:医美行业的三重“坑”
鲁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医美行业诸多乱象的缩影。新华网调查显示,2025年1-7月,虚假宣传类投诉在医美投诉中占比仅次于退款纠纷,非法行医、流程混乱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 低价诱饵套路深:涉事机构正是以“内部价”为噱头吸引鲁女士下单,这与行业常见的“99元脱毛”“学生折扣”等低价营销如出一辙。业内人士透露,低价只是引流手段,消费者到店后往往被推销高价项目,实际花费远超预期。
- “飞刀医生”成隐患:院方随意聘用非常驻医生,术前不确认费用便安排手术,暴露了对医疗安全的漠视。这类“飞刀医生”往往缺乏固定监管,手术质量和应急处理能力难以保障,却成为不少中小型医美机构降低成本的“首选”。
- 维权之路步步难:从拒绝提供监控,到以“起诉”威胁消费者,涉事院方的操作精准踩中了医美维权的痛点。多数消费者缺乏医疗记录留存意识,面对机构的“证据封锁”和“强硬态度”,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
变美不该是“历险”:三点提醒避坑
医美本是追求美好的选择,却不应成为一场拿健康赌运气的“历险”。结合鲁女士的经历和行业现状,消费者需牢记三点避坑指南:
1. 认准资质不盲从:选择医美机构时,务必核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确认主刀医生的《医师执业证书》,拒绝“飞刀医生”“兼职医生”操刀的项目。
2. 术前细节全确认:手术前必须与机构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主刀医生、手术流程、药物种类及应急方案,拒绝“口头承诺”,对“临时换医生”“追加费用”等要求坚决说不。
3. 留存证据好维权:全程保留沟通记录、缴费凭证、术前术后照片,若发生纠纷第一时间联系卫健部门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益,不被机构的“威胁话术”吓退。
正如红网评论所言:“医美是变美,而不是历险。”手术台不是议价场,患者信任更不是可随意消耗的筹码。鲁女士的手术台惊魂,该给所有医美机构敲醒警钟——专业之外,良心才是最该守住的底线。
热点信息
-
近日,群众王女士反映其子在邯郸市曲周县医院体检时被严重误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高达1228mg/L...
-
11月18日,滨海新区医疗保障局网站发布公示信息:天津滨海安琪妇产医院存在的医保违法违规行为,被予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