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滨州职业学院:坚持育训并举,深化技能服务培训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聚焦“双高”建设等重点任务,以“融入区域,服务社会,高端引领,创新发展”为宗旨,集聚办学资源,做大社会培训,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技能服务和社会培训之路。
一、坚持开源挖潜,多渠道汇聚办学资源
加强社会培训。学校认真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校社、校企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培训服务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连续为世界500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培训班组长和业务骨干近3000人。实施“一院一品”培训计划,打造“金蓝领”等培训品牌20余个,培训10万人次。加强技术服务。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对接高端铝新材料等区域重点产业,制定出台服务融入黄河战略和先行区方案,打造形成“政行企军校”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作用,搭建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3个,创新“10+N+1”技术服务模式,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服务到款额超7100万元。校企共同研制的蔗糖菌种,支撑全球最大赤藓糖醇厂商上市,首发募集资金36.86亿元。加强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滨州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园区,牵头成立联合体、共同体8个,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8个,打造形成“一学院对接一园区”“一专业服务一名企”的协同发展格局。愉悦家纺、上海兴洋船务等合作企业,投入教学、实训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实现产教优质资源共享融通。
二、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培训质量
完善制度,全员发动。制定出台《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简化培训收入支出程序,对培训项目进展和资金到账情况实行“周调度、旬调研、月总结”,明确各院部超出培训任务指标的净收入,可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极大激发了教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强化平台思维,多元搭建项目、资金、人才集聚的载体,为开展培训服务积蓄动能。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家庭教育研究院、全国首个“心安城市”研究中心、全国首家冶金行业工匠学院、全省首家双拥学院、滨州开放大学、滨州老年开放大学、滨州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相继落户。依托“鲁彬之”职教研究智库,参与编写教育部等14部委《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将“滨职方案”推广全国,引领社会培训开展。健全机制,精准发力。建立“项目市场化、施训定制化、运营品牌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机制。项目做到市场化,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训项目,遴选培训团队,完善质量监控。施训做到定制化,围绕培训专题、课程内容等,定制培训“菜单”。运营做到品牌化,充分发挥各院部优势,打造了船员培训等特色项目。服务做到精细化,专项工作组全程做好管理服务、回访问效等。管理做到信息化,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办学和管理智慧化水平。
三、强化规范管理,多维度提高内控保障
完善预算、绩效、内控“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做到“财随事走”“花钱必有效”。优化支出结构,分类编制绩效目标及指标标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实施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及绩效工资挂钩。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定期“体检”财务管理各环节,及时查摆整改问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项目管理,提前做好项目谋划、规划、评估、入库等工作,有效保障促进了事业改革发展。实施精细化、差别化的项目分类管理,积极争取省级及以上专项资金、中央政府贴息贷款、专项债券资金,确保了政策红利最大限度地在滨职落实落地。保障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对事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项目予以重点保障。“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投入数亿元,引进硕博士200余人,培训教职工1500余人次。
热点信息
-
4月27日,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推进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研究成立了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