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唐人王勃在《杂曲歌辞·秋夜长》里这样写道。诗句精准地勾勒出白露时节自然的状态——秋夜漫长,天还未亮,明月和白露闪耀着清光。
而今日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白露,是指地面水汽凝结为露,天气开始转凉。白露是我国中原地区秋季到来的重要标志。
民间有大量有关白露节气的民谚,大概是因为这是一个夏秋季节转换的节点,古人运用生活智慧的积累在提醒后人。比如,这条民谚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是说,白露正处夏、秋转折关头,气温日际变化大,暑气渐消,秋高气爽,白露过后,天就渐凉了。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这则民谚也是在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另一条民谚则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这是告知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唐代颜粲的《白露为霜》,则是借节咏怀了。唐诗中的此类作品,大约首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节气只是一年当中的一天,是人们根据自然规律赋予其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任何节气都不免会染上浓浓的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