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领悟“匠心精神” 《窝头会馆》输出京味文化
日期:2017-11-15
浏览:
来源:
作者:传统文化网

本轮《窝头会馆》演出将持续至11月17日。记者 北京日报李继辉摄
上周五晚,由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徐帆、杨立新五位演员领衔主演的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开启本轮首场演出。这盘“金窝头”不负众望,再次于嬉笑怒骂中带领观众进入宣南的那一隅贫民会馆。
该话剧由刘恒编剧、林兆华执导,首演于2009年9月,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在宣南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院里,几户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希望与绝望。经过八年打磨与沉淀,如今演员之间的默契感愈强,演技更加纯熟,节奏把控也更为稳健。宋丹丹演绎的厨子老婆田翠兰,既泼辣又重情重义,每当她与徐帆饰演的落魄格格金穆蓉“掐架”,都会激起观众的笑声。濮存昕扮演“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前清举人古月宗,年纪最老却最为淘气顽劣;杨立新塑造的肖保长虽说贪财世故,但也不是扁平形象的“坏人”;何冰饰演的“苑大头”为生病的儿子掏心掏肺付出生命,令人心酸。
据了解,当时话剧《窝头会馆》再现“一票难求”盛况,“买戏票”堪比“买春运火车票”。开票半天,六场票就一售而空,不少人前一天深夜就开始排队买票,最长的排了19个小时。通宵排队买戏票,说到底,反映了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
京味儿十足,痛快淋漓
“一句话——地道,够味儿!”今年已退休的韩女士是位“老北京”,也是人艺的铁杆粉丝。她对当晚的《窝头会馆》赞不绝口,直言原汁原味的京腔勾起了她对老北京四合院的记忆。
“几位主演的台词功底实在了得,老北京人的那份幽默都是信手拈来。”在近两个半小时的观剧过程中,刘女士几次笑出眼泪,“的确不愧为经典作品,时时刻刻都在出彩。”
当晚,除了“五星”主演,饰演王立本的傅迦、饰演苑江淼的荆浩、饰演肖鹏达的雷佳、饰演周子萍的原雨等年轻演员,都贡献了高质量的表演,演员们群体“飙戏”令观众大呼过瘾。演员谢幕时,满场观众的掌声持续近一分钟之久。
“见天儿”“麻利儿的”“幺蛾子”……剧中这些地道的表达,再加上儿化音、吞音等北京口音,人物语速又快,让老北京观众感到酣畅淋漓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有一点考验其他观众的听力。“信息量有点大,演员们嘴皮子又特别利索,得消化消化。”尽管已在京工作三年,观众小刘还是只能听明白九成,有些北京本土的俚语听完还是要过一阵子才能反应过来。不过,小刘说这并不影响观剧体验,剧中底层小人物的悲欢让她特别感动。
文化供给要“标本兼治”
专家认为,一票难求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让《窝头会馆》这种好戏多演,或者能多有几部品质水准相当的好戏可供观众选择,让更多的观众买到“亲民”价格的票,能多欣赏到好戏,这才是“治本”之策。
一些买不到票的观众提议,人艺能否开放资源、激活机制、扩大供给,既保证品质和品牌,又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人艺的好戏;能否尝试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版权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加供给;能否采取以老带新,让明星与青年演员合演等创新方式,多演经典剧目,培养新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好戏……
“文化供给除了在手段上创新,还要在机制上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峰注意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创新”,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会引导更多的文艺院团“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创作机制,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长后,会欣赏更多的“阳春白雪”,也会更“挑剔”,会用脚和手中的钞票“投票”,对于那些不喜欢的戏送票也没人去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教研室主任胡娜直言:“不能怪观众不懂得欣赏,创作者更要从自身找原因,要看是否了解观众需求,是否能吸引观众,文化供给是不是有效供给。
文化消费的“点状激增”
“《窝头会馆》一张票680元,两张1360元。”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陈竹元没买到低价票,咬牙买了高价票,她感觉有些贵,但想到戏剧就是现场体验,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可遇不可求,也就接受了这个价格。
“原来看过这个剧两次,当时的票房不错,但并不像现在这样火爆。”沈望舒说,这表明这些年观众培育效果好,观众愿意花买票看戏剧,培育出一些戏剧痴迷者或戏剧的“忠粉”“铁粉”。
消费观念是需要引导的,“有人宁花3000元吃饭,不愿花300元看戏”,应该引导人们为优质文化产品付费;文化消费是需要培育的,据北京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2013年以来,通过5年的培育,累计实现直接消费金额540亿多元,吸引2亿多人次消费者参与,品牌影响、平台效应持续扩大,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有效推动了北京文化市场的供对接,全面提升了首都文化消费的整体水平。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供给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每年的戏剧创作不少,但能叫得响、演得久的却并不多,说明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在区域、结构上都有不平衡状态;从音乐到电影,从出版到电视剧,数量上我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但从质量上看还有差距。专家们注意到,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文化领域也要实现这三大变革,步入从数量到质量提升的新时代,完成数量向质量、总量向结构的新转变。
现在文化娱乐选择越来越丰富,文化娱乐手段越来越多,产品获得越来越便捷,仍出现“排队19个小时买戏票”的现象,齐勇峰称之为“点状激增”现象。他相信,随着好戏越来越多,这些点状激增越来越密、频率越来越高、热度越来越旺,需求增加、供给优化,这些激增的热点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或者叫“文化市场繁荣的加速度”,形成线、形成面、形成立方体,就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多出精品力作 繁荣戏剧舞台
《窝头会馆》的创作并不容易,从酝酿到首演,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随后两轮演出,又不断修改打磨。“ 精品创作要抓住关键环节、关键点。剧本是一剧之本,其文学性和故事性决定戏剧的品质,不仅要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其内涵更要经得起反复的琢磨与阐释,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唐凌认为,《窝头会馆》的剧本十分精彩,深深地感动和震撼观众,这缘于编剧刘恒的功力。
刘恒过去写作过《白涡》《伏羲伏羲》《黑的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小说,其中《伏羲伏羲》改编成电影《菊豆》,《黑的雪》改编成电影《本命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他很会塑造人物、编织人物关系、设置戏剧和矛盾冲突,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唐凌希望,有更多的名家创作新剧本繁荣戏剧舞台。
每一部“现象级”产品背后,有其鲜明的个性,更有文艺创作的共性和规律。从“ 排队19个小时买戏票”看文化供给,专家认为,十九大为“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指明路径: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出人、出戏、出作品,努力从“ 高原”走向“ 高峰”。另一方面,还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有平台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去加大推广和传播文化精品,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4月25日,2025上海?静安戏剧节开幕。当晚,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舞...
-
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的通知》,经省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