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临洮:非遗课堂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临文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24
摘要:近年来,临洮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径,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模式,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保护非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以非遗为支撑,促进研学游的发展,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了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洮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径,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模式,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保护非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以非遗为支撑,促进研学游的发展,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了活态传承。
 
       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泥巴能变成什么?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普通的泥巴只能做成泥饼,或者捏个圆圆的鸡蛋。可是在共青团临洮县新添镇希望小学的兴趣课上,泥巴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看着一团普通的红泥经过泥塑传承人翟老师的巧手一捏,竟然变成了国宝大熊猫,孩子们都兴奋不已,用好奇的眼神盯着桌子上的红泥,细细打量。大家一边耐心听着翟老师的讲解,一边跟随老师的示范,把泥揉成鸡蛋型,这样大熊猫的头就做出来了,然后再做手、脚、耳朵和鼻子,当然不能少了熊猫爱吃的美食——竹子。
 
        40分钟的授课时间很快就到了,孩子们也在紧张又轻松的体验中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熊猫,大家相互看看,比一比谁的熊猫做的好看。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说,他从小玩泥巴,可没想到泥巴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尤其是翟老师做的《扣麻雀》的作品更让他惊叹不已。在自己的动手做的过程中,不仅对泥塑这一非遗文化有了了解,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这是临洮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生动实践。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更使他们在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非遗研学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皮雕、泥塑、传统壁画、剪纸、皮影戏……在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这些不仅是亟需保护的非遗技艺,也是青少年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神秘的重要渠道,展示中心通过设置非遗体验课程,使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临洮椒山小学不仅在校园里设置了非遗展览馆,更是组织学生深入临洮县非遗展示中心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身怀绝技的传承人老师们的耐心教授,一个个小小非遗传承人在快乐体验中了解掌握非遗文化,感知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非遗展示中心,通过参观实物展、图片展、文创产品展,学生们首先会对全县非遗文化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色体验课程,由传承人老师进行现场教学。”临洮县非遗展示中心负责人藏博说,非遗研学给了学生和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作为“定西市首批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之一,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快乐的研学体验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体验到更多课堂中接触不到的事物,更通过亲身体验,鼓励学生们做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博物馆里的非遗魅力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临洮县博物馆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推进“双减”工作紧密结合,使传统的非遗项目在博物馆里焕发新生。布里生花,创意扎染。临洮县博物馆把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搬进课堂,通过PPT科普以及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扎染,扎染的工具、步骤等内容,并由老师现场示范传授扎染技艺,让学生在色彩缤纷的图案中,晕染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临洮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教作用,把“有形文化遗产”馆藏实物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来,使之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比如马家窑彩陶文化和彩陶技艺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学生们首先通过聆听讲解,对彩陶进行初步了解,然后通过体验“画彩陶”,感受先民生活,了解非遗技艺。
 
       (临文宣)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