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访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让传统文化滋润人的心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4-02
摘要: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等书,参与主编《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等书。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等书,参与主编《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等书。

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记者:您的身份之一是全国政协委员,请问作为政协委员,您近年来着重关注哪些话题?

杨朝明:我关心传统文化如何落地的话题。因为传统文化不是虚的,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国是农业大国,整个国家振兴需要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我的提案是关于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在古代,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他们关心乡里公共事务,虽然不拥有行政权力,却有在基层社会的道德权威,其共同点在于“贤”。因为以知识、道德为底色,他们可以为乡村公共空间提供精神支撑与道德导引,具有沟通官民、扶翼政教的双向功能。同时,他们也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推动力量,有益于加强文化教育、改良世道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家族文化有密切关系,乡贤的存在有利于培育好的社会风尚。弘扬乡贤文化,需要提炼家训文化精髓,这有助于培育良好家风,化解社会风险,淳化社会风俗。乡贤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爱国、敬业等,其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乡贤文化的弘扬,要注意深耕细作、立足当代,而且要在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发挥地方贤达的作用,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促进地方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支持。

孔子塑像(吴为山 创作)

儒家理想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记者:孔子创立的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直至今日仍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请谈谈您对儒学的理解。

杨朝明:什么叫儒?儒这个字,现在看,从人从需,一般认为表示人之所需。其实,在甲骨文中,儒就是现在的“需”,上面是雨,下边是人,表示一个人在沐浴。儒的本意是礼仪活动中相礼的人,他要沐浴,洗干净自己,也就是斋戒沐浴之后去参加祭祀之类的活动。

孔子创立儒学后,“儒”强调的不仅是洗干净身体,还要洗干净心灵,让我们成为重德尚礼之人。儒家理想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什么叫道?道其实就是为人之道。公,就是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属于家庭、属于单位、属于社会。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只考虑自己,不能太自私,必须在家庭、单位、社会中尽义务,思考如何立身处世,作为“社会人”该怎么办。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就不成问题了。

所以,什么是儒学?儒学就是教导人与人相处的法则、原则,这就是传统的道和德。道就是价值体系,就是“信什么”的问题;德是行为方式,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孔子继承了他以前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又影响了他之后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因此儒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儒家思考人性和人的价值,让人活出自己的意义来。

你看儒学的特点,儒学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力量,不像有些宗教需要人们相信超自然的力量,而中国文化则是思考人自身。在儒家看来,我既然作为一个人,我要明白如何区别于禽兽、如何做一个社会的人。那么,既然是个社会的人,就必须思考人情与人义,思考自己的社会属性,不能只一味地张扬自己的自然性。这就是儒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之所在。

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地

记者:那么,当今社会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朝明:要“讲清楚”首先要“弄明白”。对于学者来说,要踏踏实实地搞研究,要有宏观宏阔的学术视野,要有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思维。要正本清源地说清楚,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地。具体怎么做呢?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就是学校。

不言而喻,我们要抓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要适时而教,这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之所在。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要抓住孩子成长时期这个关键,如果价值观形成后再进行教育,收效显然不如少年时期。因此,在思想最活跃时期,要打好底色。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走进青少年、走进中小学。

同时,我们今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家是很关键的社会角色。我认为,我们也应利用传统文化激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但是利和义之间应有怎样的关系,这恰恰是最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企业家的经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于人生、对于道德、对于人文的理解。

党中央是非常重视企业家的成长的,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弘扬。甚至包括工匠精神,实际上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带动。有一流的心性,才可能有一流的技术。具有一流的心性的人越多,国家才能更快更好成为一个强国。

人能明其明德,才能用明德引领风尚

记者: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请分享一下您的感受。在实际工作中,怎样践行这一要求?

杨朝明:明德就是大学之道。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是什么?讲的就是培养有境界、能起到引领社会作用的“大人”。儒家的经书“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讲的就是大学之道,就是关于培养“大人”的学说。那什么是“大人”?“大人”是社会的管理者,是有格局、有德行的人,是德、行相统一的人。今天我们说的领导干部,在古代就属于“大人”。领导干部应该为政以德,他们就应该是一批知荣辱、明是非、能担当、敢引领的人。当然,文艺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社会的引领者。所以,笼统而言,这个“大人”其实就是引领社会的人。

孔子说:“政者,正也。”在孔子的语境中,为政的“政”就是正确的“正”,为政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正,就意味着你是非观扭曲,价值观混乱。你如果知道什么叫正,当然就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你如果言行一致,内外兼修,那么孔子说得好,“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自己正了,才能引导天下的正。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首先要明是非,知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遵守什么样的规范。知道了这些,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事情就好办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知道自己内心所想,才能达到,才能做好。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该遵道而行,循礼而动,沿着该走的路去走,不该走的就不走。

弘扬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抽象其精神,让传统文化滋润人的心灵,明事理,懂分寸,明理才能正心。所以,大学之道,首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修身的功夫,也是明明德的功夫。人能明其明德,才能用明德引领风尚。

这样我们就不难对传统文化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我国历代十分讲究孝悌之道,其实就是重视爱与敬的培养。培养爱心,从孝敬父母开始;培养敬心,从尊重兄姊开始。不言而喻,一个人如果连最爱自己的人都不爱,他怎么去将爱心放大,去爱老百姓。一个人如果连最关心自己的人都不关心,怎么可能尊敬上级和该尊敬的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爱和敬的培养就从孝悌开始。可见,中国传统以孝悌明德,从而引领社会风尚,是一种很深刻的智慧。

责任编辑:崔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