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海派年画画上帆布包,长宁这个工坊解锁非遗新玩法
10月18日,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以“海派年画”为主题的“非·长”传习工坊活动。市民们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姜修宜的指导下,学习海派年画的历史与技法,并亲手将传统图案绘制在帆布包上,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姜修宜结合图文资料,为大家讲述了海派年画的历史渊源。那些经典月份牌年画的图案在她的讲述中栩栩如生,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二十世纪初的老上海。
随后,姜修宜又详细介绍了海派年画的创作技法,展示了几幅经典作品,并亲自示范如何将传统图案绘制在帆布包上。她的画笔在帆布包上轻盈地移动,几分钟后,一幅精美的海派图案便跃然眼前。在她的指导下,参与活动的市民们纷纷拿起画笔,尝试在自己的帆布包上创作。有的市民专注地勾勒线条,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涂抹色彩,现场充满了安静而专注的氛围。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市民们先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人的帆布包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海派年画,没想到它和现代生活结合可以这么有趣!”李女士完成作品后兴奋地说。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平时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这次活动让她对非遗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亲手绘制,我不仅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美,也意识到它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还收获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帆布包,太有趣了!”
姜修宜也深有感触。她表示,非遗的传承、发扬不仅需要技艺的传习,更需要找到与现代人情感连接的方式。“通过将海派年画绘制在帆布包上,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这样的体验,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
近年来,长宁通过多种创新形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举办非遗展览到开展互动体验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更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3月起推出的“非·长”传习工坊系列体验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该活动以“小班化、沉浸式、互动性”为特色,涵盖上海丝绣、文人香道、石雕、古陶瓷修复技艺、蛋雕等多项非遗项目,邀请多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知识讲授、技艺演示、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吸引了各年龄段、多职业群体广泛参与,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非·长”传习工坊精彩体验仍将继续,感兴趣的市民可通过“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了解报名详情。
热点信息
-
“第一次近距离欣赏皮影戏,我深深被它的生动有趣吸引,真想亲手试一试!”10月19日,在第三届(202...
-
10月18日,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以“海派年画”为主题的“非·长”传习工坊活动。市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