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5雨隙抢秋:泥土里的收成保卫战
晨雾还没散尽,河南赵河农户邱建国的胶鞋已陷进半尺深的泥里而艰难挪移。他弯腰抓住花生秧根部用力一拽,带着湿泥的荚果滚落下来,沾着的水珠在灰蒙蒙的天光下泛着冷光。“再晚三天,这些花生就要在地里烂完了。”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裹着焦虑。此刻,河南、陕西等秋粮主产区的田野上,无数双沾着泥土的手正与连绵阴雨展开一场抢秋收成保卫战。
玉米地的抢收战场同样紧张。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划破雨雾,轮胎碾过湿软的田垄留下深深的辙印。“普通收割机进不来,多亏乡里调来了履带机。” 褚庄乡的种粮大户褚然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玉米穗源源不断送入机舱,眉头却没舒展 —— 天气预报显示,新一轮降雨细细地无休止地还要终结。她的手机里存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抢收指南,其中 “土壤湿度大的田块调集履带式收割机” 的字样赫然醒目。
雨势稍歇的 “黄金窗口期” 里,农家们田间地头的身影愈发密集。有人背着竹筐在倒伏的玉米行间穿行,掰下的果穗要立刻装进铺着塑料布的三轮车;有人蹲在花生地里,用小耙子轻轻刨开湿土,生怕碰落已经饱满的荚果。有的农户们则忙着清沟理渠,泥浆泵轰鸣着排出田间积水,“三沟连通才能让土壤快点散墒”,这是农技人员刚在田间课堂上讲的关键技术。
抢收只是第一步,如何让 “湿粮” 免于霉变更考验智慧。在清河乡的党群服务中心附近院子里,玉米穗被摊成半尺厚的薄层,村干部正带着农户用木耙翻动,“每天要翻三四次,傍晚就得盖防雨布”。不远处的花生地里,收获的植株被根朝外堆成直径一米的小堆,“这样通风好,不容易发热”,村民们按着农技师的方法操作。
烘干塔的灯光成了雨夜最安心的坐标。杞县一家烘干中心的负责人刘先生双眼布满血丝,这里的机器已连续工作半个月 24 小时运转,每天要有等待烘干的粮食。农户们拉着湿粮排队等候,烘干每斤 5 分钱的费用此刻没人计较 —— 湿玉米只能卖 6 毛钱一斤,一旦霉变就分文不值。河南省公布的 2900 个烘干点如同散布田野的灯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机部门的调度电话成了热线。
暮色渐浓时,建国终于把最后一袋花生搬上电三轮。他剥开一个荚果,饱满的果仁泛着健康的瓷白,悬了多天的心稍稍放下。窗外,又雨又雾又湿的天气又开始敲打浸润着塑料布,而屋里,大功率风扇正对着摊开的花生不停扇动。墙角的编织袋上“颗粒归仓” 的字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这场与阴雨的赛跑或许还要持续数日,但泥土里的希望,正通过一双双勤劳的手,在雨隙中被抢救,“这要不是党恩党策好,农机站的工作人员马不蹄地奋战在农田一线,百姓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如这样的鬼天气。有的农户说:这人工降雨已经实现,而人工调雨,还没有实现,科学家们就不能想想办法来调动乌云、移动天气?!
热点信息
-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10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电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祝贺朝鲜劳动...
-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10月10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