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平阴县:三屋统建润乡风 文明花开满北市
在泰山余脉与黄河水韵交汇的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这座600年历史的古村,正以独特实践勾勒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图景:从遏制婚俗攀比的“发嫁小屋”,到守护老有所养的“双洗小屋”,再到传承文化基因的“文化书屋”,三间小屋犹如三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时代之门,让文明新风的种子在黄河岸边生根发芽,结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发嫁小屋:剪断攀比“红绳”,系紧文明“同心结”
2025年4月28日,北市村姑娘王雪的婚礼在“发嫁小屋”举行。青砖黛瓦间,新娘踩着绣着并蒂莲图案的布鞋跨过门槛,没有车队长龙、没有天价彩礼,取而代之的是村里非遗传承人剪出的百福窗花,和父母手写的《诫子书》。这间由石头房改造的“发嫁小屋”,自2021年启用以来,已见证86对新人的“零彩礼”婚礼,让“面子婚礼”变成了“里子幸福”。
“攀比之风不刹,好日子难到来!”北市村依托精品民宿资源,将闲置的老宅改造成集民俗展示、婚礼举办、新人休憩于一体的发嫁小屋。更具创意的是,小屋设置“时光信箱”,新人可将承诺书封存,三年后开启验收婚姻幸福指数,连续三年获评“文明家庭”的,奖励民宿体验券。
这种“文化浸润+制度约束”的模式,让婚俗改革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现在年轻人拍婚纱照都抢着来小屋,说这里的石头墙比影楼背景更有故事。”如今,北市村的发嫁小屋已成为济南周边的“网红婚拍地”,带动民宿入住率提升40%。
双洗小屋:洗去岁月风尘,暖化孝老初心
每周一清晨,74岁的陈士来总会准时出现在村西头的“双洗小屋”。60平方米的空间里,太阳能热水器时刻运行,三台洗衣机有序转动,墙上“每周陪护老人前五名奖励200元”的公示栏格外醒目。自2021年建成以来,这间投资13万元的公益设施,已为178位7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3.2万次,更催生出独具特色的“陪护经济”。
“刚开始怕丢人,现在抢着当陪护。”村民陈秀梅搀扶着邻居张奶奶走出浴室,手里攥着本月第3次陪护的登记单。村里规定:儿媳、邻居陪护失能老人洗澡,每次奖励10元,儿子女儿陪护不奖励。这种“鼓励外亲参与”的设计,巧妙化解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局。小屋运行三年来,全村婆媳矛盾下降67%,“好儿媳”“好邻居”评选参与率达98%。
双洗小屋的温度,还体现在细节设计中。为避免老人滑倒,浴室地面铺着防滑青砖;针对冬季洗衣难题,特别定制了"适老洗衣机",一键启动、自动消毒。2024年,双洗小屋模式被写入《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成为全省“物业+养老”的典范。
文化书屋:点燃知识星火,厚植文明根脉
穿过北市村的樱花大道,一栋石砌建筑的落地窗前,总能看到孩子们伏案写作业的身影。这间“文化书屋”,白天是藏书1.2万册的乡村图书馆,傍晚变身“四点半学校”,周末则成为传统文化大讲堂。文化书屋的生命力,在于“定制化”的文化供给。针对留守儿童多的现状,村里组建“爱心妈妈”志愿教师队伍,开设“黄河故事”“非遗剪纸”等特色课程,2024年累计辅导学生1200余人次。
“文化书屋不是摆设,要变成村民的‘精神会客厅’。”村负责人史兴顺介绍,书屋累计开展“好书漂流”“乡贤讲堂”等活动87场。2024年樱花节期间,书屋策划“陶片上的文明”特展,吸引2万游客参与。如今,文化书屋已衍生出“北市夜话”“农耕读书会”等品牌,2024年村集体收入的10%投入文化建设,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富民”。
从“发嫁小屋”的红装素裹,到“双洗小屋”的热气腾腾,再到“文化书屋”的墨香阵阵,北市村的三间小屋,串起了村民从出生到年迈的生命历程,织就了物质与精神共富的文明图谱。数据显示,全村文明家庭占比达92%,村集体经济从负债80万增长到年入500万。正如村民自编的顺口溜:“石头房子变金窝,红白喜事不张罗,老人小孩有去处,文明花开幸福多。”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北市村的“三屋模式”启示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象化、生活化的,要立足农村和农民主体,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构建起村民认同的精神家园。当发嫁小屋的窗花映红新人的笑脸,双洗小屋的热水温暖老人的晚年,文化书屋的灯火照亮孩子的未来,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就镌刻在这人间烟火的细微。
热点信息
-
9月2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怀...
-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2025年《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节目围绕纪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