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吴汉遗韵”团队深入调研合沟剪纸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之路
为贯彻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近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吴汉遗韵” 团队前往江苏新沂市合沟镇,对非遗剪纸开展专题调研,通过体验技艺、与传承人交流,为其传承创新凝聚力量。
红纸载情: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技艺传承
团队首站来到国家级非遗徐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桂英家中。一入院落,满墙剪纸作品散发浓郁文化气息,题材涵盖农耕、民俗等,尽显生活气息。
王桂英讲述了与剪纸的渊源。父亲是木匠,母亲擅绣花,父母离世后,7岁的她以描摹海棠花、自学剪纸寄托思念,从此剪纸成为她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天不摸剪刀,便觉浑身不适”。她将情感融入剪纸,使其成为生活与情感的生动载体。
谈及技艺,王桂英称自己剪纸无需描摹,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皆能随心勾勒,道出民间艺术源于生活体验与内心感悟的创作理念。随后,她现场展示技艺,手指灵活操纵剪刀,纹路在纸上迅速呈现。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深刻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
剪韵藏珍:徐州剪纸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徐州剪纸作为苏北乡土社会的 “活态影像”,承载着地域历史与民俗记忆。王桂英的作品以特定时期苏北农村为背景,记录社会变迁,成为研究地域发展的 “视觉档案”。其鲜明特色与生活气息,使其成为地域文化名片与凝聚文化认同的视觉符号,为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提供载体。
王桂英作为农民艺术家,打破艺术专属专业人士的认知。她的创作扎根生活,技法内化为生活一部分,印证非遗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生活互动、饱含真情的 “活态传承”。
徐州剪纸蕴含民间美学 “真善美” 价值,传递乡土伦理与乐观精神。其 “稚拙美”“力量美”“生活美”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统智慧。
薪火续传:非遗保护的挑战与破局路径
调研发现,当前,徐州剪纸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人才断层,年轻一代学习意愿不足;题材创新滞后,缺乏时代共鸣;创新与版权保护薄弱,制约时代化表达;市场推广与产业化不足,未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多方协同路径:支持传承人梳理技艺体系,通过 “师徒制” 培养核心传承人,推动剪纸进课堂,培育青少年兴趣;鼓励结合时代主题拓展题材,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借力新媒体展示技艺 “新玩法”,吸引青年关注;探索 “剪纸 + 文旅”“剪纸+文创” 模式,开发衍生品,完善版权保护,实现价值转化,形成长效机制。
初心如磐:以非遗传承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此次调研让 “吴汉遗韵” 团队深入理解徐州剪纸内涵,为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思考。团队成员表示,红纸会褪色,但剪纸承载的记忆与文化基因将永不褪色。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部分,保护利用好徐州剪纸等项目,是对历史负责、为未来筑基。未来需凝聚各方合力,让传统技艺在时代对话中焕发生机,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传承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热点信息
-
暑假期间,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三吴村开设青狮阵青少年传承体验营,通过教授五祖拳、基础棍术等课程,让青少...
-
为贯彻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近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吴汉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