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一次有关“非遗”的三年之约
近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奔赴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开展自2023年结对成功以来的第三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这也是该实践队与永和镇签订三年服务协议的“收官之行”。
记者了解到,广州大学共组建372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暑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023年获评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团队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基于已有成果,在往年实地考察与申报单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协助永和镇人民政府开展古法米酒蒸酿技艺、甜酒酿造技艺、白糍制作技艺三项传统技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
在永和镇卢屋寨村委会,实践队先后访谈古法米酒酿造传承人、卢屋寨村委会副主任卢德凤,以及甜酒酿造技艺传承人与白糍制作技艺传承人,就这些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制作技艺与传承困境等问题展开交流,搜集了大量撰写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书所需的口述史料,为开展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古法米酒酿造传承人卢德凤的配合下,实践队完整拍摄记录了包括浸泡、蒸煮、搅拌、发酵等在内的一系列流程,为保存永和镇古法米酒酿造技艺、制作申遗视频提供了一系列必要条件与影像资料。
传承人卢阿姨一早挑着扁担,将前一晚刚做好的白糍在集市上卖给来来往往的顾客,把这份传统的美味送入每一家——实践队亲身走进永和镇的乡间烟火,在“赶集日”深入了解集市文化下的白糍制作技艺,感受传统乡情的自然表达。
“三年青春,三次下乡,这场三年之约不仅是我们实践队成员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记忆,更是以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保护最有力的证明”,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
据介绍,自2023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与永和镇人民政府结对成功并签订三年服务协议以来,该实践队首先于2023年全面开展永和镇非遗代表性项目普查工作,梳理形成永和镇非遗资源信息库,为后期开展针对性、抢救性保护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实践队回访采茶戏传承人群体,记录、保存采茶戏词谱,拍摄采茶戏经典剧目,协助永和镇开展采茶戏传承人群体认定工作,并与永和镇共同开展炒米饼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炒米饼制作技艺现已纳入连山县非遗代表性名录,采茶戏传承人群体认定顺利通过。
实践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密切关注非遗传承保护的发展动向,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青年大学生加入非遗保护的队伍,以青春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热点信息
-
7月24日,由共青团张家界市委、张家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湖南省张家界市扬力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永定...
-
7月19日,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营脚小学的教室里格外热闹。武汉东湖学院胜美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