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鲁东大学:“三个坚持”科技赋能盐碱地综合利用治理
鲁东大学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健全“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的科研组织模式,聚焦盐碱地重大理论前沿及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展靶向攻关、重点培育,在重大科研项目、标志性成果、高能级创新平台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鲁大方案,贡献了鲁大力量。
一、坚持需求导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全链条布局上全面发力
学校围绕盐碱地“改、用、保”核心问题,在盐碱地改良与治理、作物盐碱胁迫响应及分子机理研究、耐盐碱功能基因发掘与机制分析、耐盐碱品种培育与推广、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科研项目上全链条布局,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厅市级科研项目6项,立项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软件著作权6件,制订标准5项,审定耐盐碱植物新品种3个,筛选鉴定耐盐碱小麦新品系30余个,其中,与登海种业联合申报的“抗逆广适高产稳产登海系列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获齐鲁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黄河三角洲盐碱农业根土水交互过程及其机理”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立项支持,“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被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收录进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成功应用于滨海湿地修复、盐碱地高产农田建设等工程,被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实践案例。
二、坚持服务为先,在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上全面发力
学校针对土壤水肥盐调控技术产品缺乏、耐盐碱植物品种少、耐盐碱经济作物、水产物种育种难推广难等难题,系统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取得一定经济社会效益。在土壤控盐培肥开发方面,学校水利土木学院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水土安全创新团队发明了创新型植物仿生除盐装置并优化了咸水融冰排盐技术,研发了基于黑水虻虫沙配伍耐盐功能微生物的生物调理剂、光藻和微藻活细胞生态肥、生物刺激剂等新产品,解决了盐碱土壤盐分难去除、地力弱与产品缺乏的难题,有效减少氮肥用量20%~30%,近3年,应用推广面积达到424.55万亩,培训农技人员、农民近3万人次。在耐盐碱新品种培育方面,学校草坪草育种团队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鲁滨1号”沟叶结缕草、“鲁滨2号”杂交狗牙根、“鲁滨3号”海雀稗等耐盐碱新品种,实现盐碱地植被快速覆盖与生态经济价值双提升。在耐盐碱经济作物育种推广方面,学校园艺学院食药用菌分子育种及高效栽培团队将食用菌栽培与盐碱地改良相结合,将食用菌大棚栽培模式与林下栽培模式、大田栽培模式相贯通,羊肚菌栽培亩产突破300公斤,大球盖菇盐碱地的露天栽培模式实验顺利实施。在耐盐碱水产养殖推广方面,学院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分子育种及绿色养殖团队成功建立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人工造礁、藻相定向培养等关键技术,突破了自然制约和技术瓶颈,在没有海参自然分布的海域成功实现了“东参西养”,填补了区域性产业空白,把黄河三角洲40万亩荒滩变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海上粮仓。
三、坚持内外协同,在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能级创新平台上全面发力
学校聚焦盐碱地治理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黄三角农高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东营市成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围绕黄河三角洲水盐动态调控、盐碱地土壤改良、盐碱地生态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保有机废弃物处理等研究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基地获批东营市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500亩科研样地投入使用,16支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开展工作,“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获评“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在滨海盐碱植物育种领域,鲁东大学建成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烟台)、山东省滨海耐盐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市滨海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等创新平台,收集了涵盖全球草坪草、牧草、生态草等野生种质资源3200余份种质材料,建立了种质材料资源圃和种质资源数据库,构建了滨海草本植物抗逆评价体系,已成为国内滨海草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领域的集研发、育种和示范于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外人才交流与学术合作,引进国外高层次专家20余人,建设的滨海生态水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广播电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