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甘肃庆阳西峰区: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古老的唢呐声穿越时空,在父子之间代代相承;精美的剪纸图案跃然纸上,在课堂上传递智慧……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传承人与年轻一代的接续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活”起来。
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唢呐艺术传习所,唢呐声此起彼伏、悠扬婉转。唢呐艺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翟立鹏正带领学徒和13岁的儿子翟云鸽反复练习。年仅13岁的翟云鸽从6岁起便开始学习唢呐,如今已能独立演奏,技巧娴熟。
“这些年,我学会了各种唢呐的独奏技巧,还感受到它背后浓厚的传统文化。每当我吹响唢呐,就觉得自己在传承一种独特的技艺。未来,我希望能将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听到唢呐的声音。”翟云鸽说。
庆阳唢呐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了守护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翟立鹏通过设立传习所,规范教学流程、整理演奏谱本,尝试将唢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黄土情韵》《乡路》等作品,让传统旋律奏响新时代的节拍。目前,传习所收徒16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唢呐传承队伍。
“唢呐声声,不仅传递着乡土的情感,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怀。作为传承人,我们不仅要守住技艺的根脉,也要与时俱进,将古老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了解这门技艺。”翟立鹏说,父子之间的手把手传授,不仅延续了技艺,更唤起了文化的认同与自觉。
除了家庭式的代际传承,非遗技艺也在庆阳校园中扎根生长。在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的非遗教室,庆阳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锐利正带领学生们剪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图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剪纸历史悠久、技法多样,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进入课堂,深受学生喜爱,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一张纸、一把剪刀,藏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小时候,我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喜欢上了剪纸,现在终于进入剪纸社团,跟随老师系统学习,我希望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剪纸艺术家,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剪纸社团学生杜欣彤说。
张锐利不仅注重技艺传授,也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对传统图案进行创新改良,使剪纸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焕发出别样的艺术活力。“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和兴趣,我更加坚定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教学理念。我要把庆阳剪纸更好地传下去,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剪纸、爱上剪纸。”张锐利说。
从家传口授到校园普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在非遗保护中坚持“传承为本、融合创新”,持续完善非遗传承激励机制,出台补助政策,鼓励各类传习所开展教学实践。同时,组织非遗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性展会,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动非遗与市场对接,实现活态传承与产业转化的有机结合。
目前,庆阳市西峰区共有剪纸、唢呐、香包绣制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0人,涵盖各级非遗项目58项,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在年轻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这片黄土地上流动的文化血脉。
热点信息
-
作为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城市(贵阳)接力倒计时活动的配套活动之一,5月18日南明区“流动...
-
日前,由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牵头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服务规范》地方标准通过省级评审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