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东营职业学院: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开启育人新路径
近年来,东营职业学院通过构建“大平台”、建设“大课堂”、搭建“大舞台”等措施,深化“第二课堂”建设,开启全方位育人新路径,绘就育人新画卷。
一、完善机制,构建系统“大平台”
一是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学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将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设计构建“大平台”,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学校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规范细化工作指引,建立活动申报、数据分析、活动督察、学分预警4项机制,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确保了活动有序进行。同时,学校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网上认证管理,实现了学生参与过程可选择、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不仅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与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和参与各类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品牌建设,打造特色育人项目
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学校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特色项目,提升“第二课堂”影响力和吸引力。学校先后承办了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社团节诗歌朗诵大赛,连续3年组织举办东营市高校青年学子“五四”文艺汇演,累计5年组织毕业季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学校社团联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联合会”,累计开展活动1万余次,76万余人次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在全国高校“第二课堂”交流会上分享典型经验。
二、立足需求,建设思政“大课堂”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拓宽思政育人路径。学校以“青马工程”为内环,团课培训和青年大学习为中环,主题团日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外环,有效运用“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三级工作体系,做到530个团支部应学尽学、全员覆盖。二是实施“1234”支部联学共建行动。学校通过与团市委等单位的合作,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通过联学共建,学生能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团委先后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三是完善志愿服务品牌,推动社会实践育人,学校持续完善“东职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坚持10年组织志愿者参加黄河口马拉松志愿服务,累计组织1.1万余名志愿者,参加山东省旅发大会、黄河文化论坛等市级重点活动29次。四是积极推动服务项目与“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的结合融合,运营“大国边疆”等主题公益实践项目,3个项目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重点项目。
三、助力成才,搭建育人“大舞台”
一是孵化育人共同体,引导青年跨界联创。学校与东营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胜利街道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80余份,建设实践基地70余个,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践机会和资源。学校遴选学生“职场体验官”运营“一起去企业”暑期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职场环境,了解企业需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学校整合社区党群服务阵地、社工站(室),规划儿童教育、文化营造等5个“集创式”实践场域,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性服务+社区特色为民服务”社区实践功能形态。二是打造朋辈共学圈,引导青年勤学向上。学校聚焦引导团员青年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围绕青年在学业就业、人格养成、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精心设计项目,大力实施“青年课堂”。通过“青年课堂”的实施,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打造网络成长空间。学校“东职青年”公众号开设“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我为同学做实事”“就业领航”“活力社团”等专栏,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发布教育内容。通过专栏建设,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各类活动信息和教育内容,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增强与学校的互动和沟通。
热点信息
-
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驻部纪检监察组,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决定对教...
-
4月1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非遗灯会旅游创新发展活动在四川省自贡市举办。 会上,多位专家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