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浙江万里学院首届美育文化节暨非遗美育现场教学展启幕
面塑、甬绣、拼布、竹编、剪纸……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当青春遇上非遗,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4月11日,“生活思政·艺韵传习”浙江万里学院首届美育文化节暨非遗美育现场教学展在校园内火热启幕。活动以非遗为纽带,作品展示、互动体验与生活美学集市串联,通过师生共创、跨界联动、“沉浸式”非遗教学体验,构建横向校园文化活动浸润及实践的锻炼,使学生在体验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古老技艺与现代青春的激情碰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活动现场设置了竹编工艺、剪纸艺术、面塑制作、甬绣与中国结、钩编技法、拼布设计6种非遗技艺作品区,手指画、箜篌演奏、糖画、剪纸、茶艺、竹编等13个互动体验点位。
“太美了!”“这简直就像活的一样!”“甬绣的丝为什么那么细?”“绣一幅要多久?”同学们被甬绣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发出由衷赞叹。非遗项目宁波彩线刺绣(甬绣)传承人陈爱娥老师将作品带到了活动现场,同学们纷纷上前,近距离地认真观察、用心欣赏。他们端详着每一针每一线所勾勒出的细腻图案,感受着甬绣独有的质感与温度。
每个非遗展区都聚满了师生,师生们纷纷上手亲身体验,青春的热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有的上手体验剪纸,有的做起了糖画,有的探寻竹艺……“要注意手法、精心打磨、用心体会,才能做出上好的工艺品。”非遗传承人用质朴的语言,现场指导师生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在近四个小时的活动中,师生们被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深深触动,体会到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该校文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届美育文化节将非遗与生活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教学展,以繁花盛开的校园美景为背景,为师生打造一个集非遗展示、体验、集市于一体的‘沉浸式’非遗美育体验空间,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创造与追求,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生活思政·艺韵传习”浙江万里学院首届美育文化节暨非遗美育现场教学展,是浙江万里学院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着眼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思路开展的特色思政大课。通过将非遗“请进来”,让更多青年学生真真切切参与其中,既能身临其境体验非遗技艺的精彩和魅力,更加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据悉,浙江万里学院自2020年开始开设非遗课程,至今已开设了甬绣、面塑、剪纸、竹编、中国茶文化、舞龙、八极拳、拼布、主持与朗诵9门非遗美育公选课,推出了包括缠花、女红、中国香事文化、中国结艺、内家拳等在内的10余项非遗美育体验课程及师生共建活动。5个市级、区级非遗教育传承与实践创作落地该校。截至目前,已有4500名学生参与了非遗课程学习,多名学生在国家级、市级的非遗技艺大赛中斩获佳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活’在烟火日常,‘活’在每个人身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底色和精神内涵,对于高校文化育人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核心在青年,浙江万里学院积极搭建非遗传承创新的教育实践平台,让非遗‘老’手艺,焕发文化育人‘新’活力,推动非遗在校园落地生根,这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余丹说道。
热点信息
-
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网络文化精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于4月8日至10...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国家图书馆、文化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