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鲁东大学:“四个坚持”培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鲁东大学紧紧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强化有组织科研,2023年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专项,2024年再次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文社科研究取得系列积极进展。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服务大局同频共振,科学凝练申报方向
坚持顶层谋划。研制出台《鲁东大学党建与业务融合实施方案》《鲁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坚持党建引领,整体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一体化发展。坚持“四个服务”。牢记“国之大者”,锚定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鼓励跨学校、跨学科、跨平台开展交叉研究,以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统筹开展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行动、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行动,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形成的多篇资政报告,传播黄河文化作品亮相2024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坚持有组织推进。培育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等五大优势学科集群,建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国家一级学会的创新发展,夯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选题基础。
二、坚持重点培育与靶向攻关赋能发展,全面提升申报质量
夯实人才基础。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优化投入结构,鼓励开展长期研究,以求同存异的学术氛围、互惠共赢的科研风貌,涵养学术名师,凝聚青年才俊。创新人才引育体系,“一事一议”重点引育社科学术领军人才。目前,社科队伍中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24人次。注重团队培育。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研究出台《鲁东大学社科重大创新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组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团队9个,签订培育协议,细化培育任务。2024年,入选山东省社科青年人才团队、省社科联智库创新团队4个。强化集智攻关。围绕汉语融媒体理论创新、海外文献整理等特色研究方向,遴选职称高、能力强、成果多、基础牢的科研骨干担任团队带头人,列支专项培育经费,助力前期研究,培育成功率超60%。
三、坚持内部激励与外部指导协同一体,增强科研成果产出
夯实创新生态链。坚持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全方位鼓励老师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领域方向,勇出国际视野责任担当,彰显地域特色,开展具有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的创新研究。突出学术资源集成。组建由校外300多名学术权威、资深专家组成的社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常态长效专家指导机制,有效组织其对项目的选题、申报、中检、结项等予以全周期“一对一”打磨指导、论证把关。主办或承办全国区域国别学刊物主编高层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更多学术专家来校指导交流。聚力抓实结题管理。延伸科研组织链条,实施国家社科基金在研项目常态沟通、定期调度、专家督导、结题审查等组织机制,提升研究效率、压缩在研周期,把牢质量关口、确保项目结题质量。近两年,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结项主持人同步转为重大重点项目预备人才。
四、坚持科研组织与考核评价紧密结合,聚力提升申报质效
压实科研组织链条。健全实施“学校党委全方面谋划+科研部门全过程服务+学部学院全方位培育+团队成员全周期攻关+权威专家全覆盖指导”的有组织科研管理机制,推动项目申报率、立项率、结项率和经费数提升。压实创新责任链条。坚持和完善社科科研关键发展绩效“目标—任务—督查—考核”制度体系,构建了集“目标导向、任务引领、中期调度、监督考核”为一体的责任链条。应用型大学导向的科研评价改革得到广泛认可。突出重点业绩评价。制定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成果及奖励业绩认定办法》,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入其中并予以重点倾斜,作为引才考察、聘期考核、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以及校内外人才引领工程认定的重要参考,厚植争创重大项目的创新土壤,让承担重点重大项目的人才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热点信息
-
3月27日,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山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的2025...
-
3月28日,全省数字教育工作研讨交流活动在青岛市举办。活动认真落实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规划纲要部署,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