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外大学生进社区,用双语普及非遗知识
日期:2024-09-09
浏览:
来源:
作者:黄镏舒
为推进街校共建、校社共融,凉城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联手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秀苑小区内组织开展多次中华传统文化双语宣讲活动,以中文+非遗简单英文相结合的形式,带领小朋友参与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生王智涵来到社区,为大家介绍上海本地的非遗“松江布”,20余名社区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智涵说:“可能很多上海小朋友都没有听说过‘松江布’,这其实是一种上海松江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棉布,在明清的时候特别受欢迎,也反映了古代松江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文化。”
除了松江布,上外学生徐新茹给社区小朋友介绍了上海梨膏糖的历史故事,还带来了梨膏糖,给小朋友们品尝。“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传梨膏糖起源于唐朝,在上海已有160多年的制作历史。”
上外的大学生还为小朋友们讲解了中国传统节气的由来,交流的过程中,将各种节气的英语一起融汇进去,让小朋友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完成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
前不久,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居民区党群服务站邀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来到社区开展“木艺手工DIY”科普实践活动。
近几年来,凉城新村街道与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合作,邀请高校教师、在校学生深入社区,进一步推动街道社区与高校的融合创新,让在校学生多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丰富了居民的社区生活。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生王智涵来到社区,为大家介绍上海本地的非遗“松江布”,20余名社区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智涵说:“可能很多上海小朋友都没有听说过‘松江布’,这其实是一种上海松江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棉布,在明清的时候特别受欢迎,也反映了古代松江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文化。”
除了松江布,上外学生徐新茹给社区小朋友介绍了上海梨膏糖的历史故事,还带来了梨膏糖,给小朋友们品尝。“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传梨膏糖起源于唐朝,在上海已有160多年的制作历史。”
上外的大学生还为小朋友们讲解了中国传统节气的由来,交流的过程中,将各种节气的英语一起融汇进去,让小朋友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完成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
前不久,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居民区党群服务站邀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来到社区开展“木艺手工DIY”科普实践活动。
近几年来,凉城新村街道与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合作,邀请高校教师、在校学生深入社区,进一步推动街道社区与高校的融合创新,让在校学生多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丰富了居民的社区生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落实...
-
9月9日,“知音湖北 博物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举行,开启武汉博物馆之旅。 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