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主席学国学
用好“互联网+”,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
划龙舟、吃粽子、浴兰汤,关于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的确有不少。虽然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尽相同,但有些内容则是相通的,比如纪念屈原。无论各地的风俗习惯如何变化,也如何庆祝的方式如何演变,关于屈原,是端午节不变的主题。说起屈原,就很容易让人想起他那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的品质。甚至可以说,设立端午节的本义,是纪念屈原,更是铭记他背后的思想精髓,这应该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人格标尺。
遗憾的是,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很多、很深刻,甚至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可到了互联网时代,到了“游子在外”的年代,很多传统的文化味道正渐行渐远;很多庆祝的习俗,也只停留在电视里面了。以前,关于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庆祝,是人人参与的;而如今很多人,则失去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与意识。也就是说,如今的传统节日,现代人记得的,只有吃喝玩乐,利用假期出去玩一下,而不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样的现实,其实已经背离节日放假的初衷了。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的主办,很有价值。这个专题包含了端午节起源、风俗、文化、诗词欣赏以及漫画、图解的众多内涵。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传承了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当一项传统文化遭遇传承危机,我们就需要有重新拾起的精神气,这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对于端午,对于屈原,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比如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他就提到屈原或其作品,要求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屈原的重视,其实也是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提示。
不可否认,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一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不能因为时间流逝就抛弃了,而必须保护好、呵护好,因为这是我们的“根”。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没有自己的“根”,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网络中国节的契机,去传承与保护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呵护。而置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好传统文化,希望这样的常识,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信仰与遵循,如此,才是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福音。(许翀)
热点信息
-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在国家京剧院成立7...
-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12月3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