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
坚持“两个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一场研讨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开军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主任赵培杰认为,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列,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原则,将政治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从不同学科视角,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丰富内涵进行学理性解读和阐释。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认为,坚持“两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和逻辑必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粹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特质所在。对中国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继往开来的创造性地阐释和构建,是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重要工作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认为,百年党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思想史。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成功密码主要在于:以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相支撑为根本前提,以立足实际并回应问题相结合的守正创新为关键,以创新理论指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促进的实际效果为基本依托。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位一体”:不忘“本来”,不忘党的初心使命,永远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不忘“本质”,不忘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使命型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不腐化变质;不忘“本色”,不忘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的本色。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注现实、注重民生、崇尚和谐等方面的诸多相通之处是二者得以结合的文化因缘。他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启示,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支点主要是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结合的桥梁是与儒家经典相结合,而在结合的过程中,尤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最为迫切。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认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传播、民族化传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传播是民族化传播的集成,民族化传播是全球化传播的必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亮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底色,而民族化和中国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黄进认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项事业百年征程的方法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是我国妇女事业“两个结合”的理论前提,为我国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将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具体实际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
加强学术合作 共同探讨“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场研讨由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剑飞主持。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洪树从四个方面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即坚守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初心、厚植对人民的初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大仁大爱之心。他认为,这四层初心相互交融与凝聚,不仅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而且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开拓创新的蓬勃动力。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认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实际的认识更为深入和全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玉平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崔发展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包含中西关系和古今关系的命题,可从历史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实践的适度、世界的向度四个方面去解读。历史的厚度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的深度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来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适度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的向度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分析了“两个结合”的提出过程,他认为“两个结合”不仅具有厚植文化底蕴、巩固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意蕴,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认为,“两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运用在不断深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认真分析其结合的前提、结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针对性。
会议期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彦、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李怡、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综合办主任李星丽、成都体育学院中华国术院执行院长赵斌、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晓,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四川本土历史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华诗歌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工艺的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国术的弘扬”“构建中华传统音乐的当代生命体系”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对各自所在单位的建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线上线下相结合,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两支队伍共同探讨“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丰沛滋养。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列,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信息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5月28日至6月3日在成都举办。本届非遗节以“增进交流互鉴激发...
-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梅兰芳纪念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李立中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