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阳信: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走进校园
Date:2019-05-28
访问量:
来源:
作者:翟成新 王小英
阳信: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走进校园
近日,记者走近阳信职专操场,不时传来声声鼓乐,一群女学生正随着铿锵雄壮的鼓韵热情起舞,她们有的扛着花伞,有的敲着花鼓,有的打着花棍,有的拿着花扇,动作宏放洒脱,舞姿飒爽,一时风靡校园。这正是国家级非遗阳信鼓子秧歌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阳信鼓子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山东三大鼓子秧歌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时人们把它称为“打鼓子”,也叫“大鼓子秧歌”,或叫“跑秧歌”。清朝乾隆年间叫“武秧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 阳信鼓子秧歌发源于洋湖乡,洋湖鼓子秧歌更加传承了古代人民淳朴、 勤劳、 朴素的性格特点,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节庆气氛,又暗含了将帅战场的英勇气概。
2008年8月,阳信县洋湖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6月,以洋湖为首的鼓子秧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信 鼓子秧歌人物角色由固定的伞、鼓、棒、花组成,一个演出队一般由70余人组成,队形多变,舞步讲究,节奏明快,更加传承了古代人民淳朴、 勤劳、 朴素的性格特点,原汁原味性比较浓厚。
阳信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艺术欣赏价值高,是民族舞蹈艺术中的瑰宝。它起源于民间,为百姓喜闻乐见,曾经是许多年龄稍长的人的童年记忆。为了更好的传承这项艺术,打造精干队伍,让秧歌人年轻化,阳信职业中专学前专业学生被阳信县文化馆选定为最佳人选。此活动也是特色文化课程与职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完美对接。
阳信县职业中专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规范化中职学校。近几年来,该校立足县域、对接产业。紧紧围绕县域油气化工、不锈钢加工、电子信息等八大主导产业,开设化学工艺、机械加工技术、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引领示范、服务社会。创办阳信县老年开放大学,为省内举办县域开放式老年大学的首家,年招生600余人,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探索了新路。积极开展职业农民、下岗职工再就业、企业职工等培训,年均培训5100人次。
3月20日,山东省教育厅根据《关于组织申报第三批山东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确定阳信县职业中专等29所学校为第三批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职专学前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为帮助她们快速成长,传承人言传身教,传授原汁原味的鼓子秧歌,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学生们非遗传承重任在肩,说干就干,她们燃起梦想,在操场摸爬滚打。为让舞蹈动作更准确到位,更豪放有力,她们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每次训练都是对体力的重大考验,每次训练都有看得见的进步。期待她们舞蹈成型的那一天,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翟成新 王小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泰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
热点信息
-
今年春节,是我们欢度的首个“非遗”春节。正月初六和初七上午,在邵阳市区城南公园广场连续举行了两场“2...
-
“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热闹,很开心,感觉没有白来。”“今天的篝火晚会也非常非常的成功热闹,我觉得我们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