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当代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 当代国学艺术名家,别署燕公、号穆斋。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学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金石书院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印章收藏与专业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数字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产沉香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篆艺术论坛总策划、国际中文文创产业论坛首席专家、博鳌智库文创委员会主席、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书画研究院顾问等职,还受聘担任“济南旅游推广大使”、济南市政协委员、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漱玉印社社长、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其艺术创作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文章、雕塑设计等。出版有《古篆论语》、《周易锦言》、《玺印精华》、《马子恺艺术作品集》等十几种专著。曾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多伦多等地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在北京、上海、杭州、济南、昆明等地创办有“马子恺艺术馆”,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被众多知名机构和当代名流收藏展出。其代表作彩墨古篆系列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等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以古人的创造精神造就出传统艺术新图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师友十家集评】
子恺弟印迹,熔甲骨秦汉文字为一炉,创出个人风格,又不失篆书法度……无论章法布局、刀法均达到大家手笔,与南北印人相抗衡,当之无愧……他借鉴古人、借鉴前辈,融会贯通,追求极高。我对他充满希望,终究他非有成就不可…… ——已故著名书画家许麟庐
子恺同道手制颇具匠心,正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饶有情趣…… ——已故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
他在勤于笔耕的同时,能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同修、艺品与人格的升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悟古人佳作的高妙之处。子恺作品可贵之处在于意境不仅高古,而且清气畅和,在锐意创新的同时又没有落入时俗套路,挥洒自如的笔迹之间展现出一派生机。这种寓动于静的艺术观点,十分符合东方的传统艺术精神,这在当今十分难得。 ——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马子恺以古人的创造精神去造就一种传统艺术新图式,将传统书法与西方绘画有机结合。这种集古代书法笔墨与现代绘画色彩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陈传席
中国艺术真正要走向海外,必须要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书法来说,就是要用现代的书法语言来体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艺术语言应当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书法艺术同样也不例外,但是又必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我们的艺术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最终要通过艺术意蕴体现出来。马子恺的书法艺术成就即是这种艺术意蕴的结晶。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彭吉象
中国人首先创造的汉字是刀刻的甲骨文,当然在甲骨文之前还有三四千年的用图和符号来表示观念的时期,比如彩陶文化时期。汉字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铭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用汉语成语来讲就是“刻骨铭心”。马子恺不但能“刻骨”,也重视“铭心”。所以我对他在书法艺术领域作出的贡献是非常肯定的,我也希望他做得更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绶祥
马子恺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雅谦诚,与之交谈后更觉其学养渊深,胸次清旷,是位颇具内美之才士……在他营造的艺境中,能看出他读书养气、涤除玄鉴之心怀,这种凝神静虑、笃志于学的精神,在当今书画界中尤为难得。有人评价子恺的作品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和谐强德”。通过品读其作品,我也很有同感,觉得这正是他的价值取向,当今的艺术家们也的确需要这样的精神高度,以完备中国艺术的审美品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新径。——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
马子恺不仅在书印观念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书法和篆刻实践上也独出机杼。他的书法厚重深沉,超越了一般形式主义技法层面,而进入到书法背后的文化层面,观其篆书,通过线条能感受到后面的文化修为和心灵的恬淡宁静。而篆刻作品的气象高古呈现印者的人生境界,印面朴茂生动表露运刀如笔的气定神闲。子恺无疑在书法篆刻技法、笔墨线条上是很有悟性的,对线条超乎寻常的敏感和对墨色近乎痴迷的偏爱,使作品中有着令人感动的视觉张力性和文化拓展性。独特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作品的品味,而他有底蕴的文化旨趣,最终将书法篆刻技术层面上的“器”提升到“道”的层面。——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岳川
马子恺对古篆艺术形式的创新,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学者,对古文字、诗词、篆刻都有很高深的研究。他把多种艺术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形式,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徐寒
马子恺作品中让人领略到了其对书法审美理想递进的三个阶段。一是“追习经典”,意欲通过古代经典来接气,进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二是遥接前贤,虔心感怀先贤的襟怀和艺术境界,从古代名人名著名文名论名诗中获取创作灵感。三是借抒发灵感将经典笔法、先贤精神作为自己创新的文化底蕴,然后凭自己的感悟进入书篆创作的自由境界。他将以上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体现出了艺术追求上生命和精神的一种经典书法情结,也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追求,使其艺术境界不断升华,形成了骨力遒劲又飘逸灵动、取意高古又另具新貌之书风。 ——山东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李新平
热点信息
-
当代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 当代国学艺术名家,别署燕公、号穆斋。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
-
8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流砥柱——纪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