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家著作
Date:2016-10-10
访问量:
来源:
作者:传统文化网
十三经
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秦末,刘邦,项羽攻入咸阳,项羽火烧咸阳宫,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
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书名
|
传
|
注
|
疏
|
周易正义
|
王弼(魏)、韩康伯(晋)
|
孔颖达(唐)
|
|
尚书正义
|
孔安国(西汉)
|
孔颖达(唐)
|
|
毛诗正义
|
毛亨·毛苌(西汉)
|
郑玄(东汉)
|
孔颖达(唐)
|
周礼注疏
|
郑玄(东汉)
|
贾公彦(唐)
|
|
仪礼注疏
|
郑玄(东汉)
|
贾公彦(唐)
|
|
礼记注疏(礼记正义)
|
郑玄(东汉)
|
孔颖达(唐)
|
|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正义)
|
杜预(西晋)
|
孔颖达(唐)
|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何休(东汉)
|
徐彦(唐)
|
|
春秋谷梁传注疏
|
范宁(西晋)
|
杨子勋(唐)
|
|
论语注疏
|
何晏(魏)
|
邢昺(北宋)
|
|
孟子注疏
|
赵岐(东汉)
|
孙奭(北宋)
|
|
孝经注疏
|
唐玄宗
|
邢昺(北宋)
|
|
尔雅注疏
|
郭璞(西晋)
|
邢昺(北宋)
|
儒藏
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是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诸子之子藏、术数加之术藏、佛教之大藏经相应。儒藏是聚集古代儒家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华传统文化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9月28日上午,耒阳市实验小学金杯塘分校举行以“尊师孝亲 开笔启智”为主题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活动,让新...
-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4年,癸卯年公祭孔子大典将于9月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举行。记者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