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非遗:加鼓通
日期:2021-10-02
浏览:
来源:
作者:传统文化网
平阴县孝直镇宋柳沟村的“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末年,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加鼓通”动作诙谐、节奏强烈,表演风趣火爆,道具独特,打击乐曲、舞蹈韵律中蕴含着荡人心魄的内在魅力。当地人不仅爱看,而且爱跳。“加鼓通”的来源:一说北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后,对其二人施用残刑“走鏊子”,就是将铁锅形状的铁器烧红之后让其二君在上面行走,如此酷刑惊动上天,正当行刑时,天空突然响起惊雷,紧接着下起大雨将鏊子淋凉,徽、钦二帝受刑时一点也没受伤。后人们认为来回蹦跳走鏊子能感动上天降雨,所以每逢天旱时宋柳沟的祖先就组织村民搞这种活动求雨。
传说明末清初,宋柳沟一带大旱数月,大地龟裂,禾苗枯死。一位县官为民“祈雨”。为表示心诚,他亲自表演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左右摇晃,不住蹦跳,神情自若,并不断和身边随从说笑逗趣。心诚则灵,感动了上天,接着彤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从此,每逢天旱,群众便聚集起来,模仿着县官的姿态,三人一组在烫如火炭的大地上赤脚而跳,向老天求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舞蹈形式。
旧时“加鼓通”舞蹈形式,最前端有两个人敲锣开道,后面依序是4人吹号,4人抬的“孙大圣”;中间是8台大轿抬着“皇上”,皇上手里拿着水瓶子祈雨,皇上之后是护从;最后是两个敲鼓的。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经过传承艺人的加工整理,逐渐剔除了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一种自娱自乐、表达欢快情绪的民间舞蹈了。
王玉川的介绍在网上也有类似记载。昨天上午我们就来到宋柳沟村,目睹了加鼓通的一组表演。确实很有特色,非常精彩。
上午十点宋柳沟村一小广场上人群攒动,锣鼓咚咚咚一敲,拉开了演出大幕,两个差人和一个县官一出场就逗的人们哈哈大笑。尤其是县官,舞蹈动作非常优美,小胡子能上下抖动,帽翅也活动的非常巧妙,眼神儿一动,脚一抬腿,活灵活现就是一个牛的草演的七品芝麻官。
据他们回忆,很多演出活动都能行下雨来。他们认为老天对他们的演出也很支持。
他们还有资料六组人的加鼓通表演,三十多人参演锣鼓宣天,气势宏大。据说他们的加鼓通的演出曾经到过北京上海泰安济南等十几个城市,曾爱的全国各地的好评。目前加鼓通己申请为省级国家非遗。正在为申请国家级非遗做准备。团长王玉川自掏腰包12000多元买齐了服装乐器,全体演出人员决心要把加鼓通壮大传承下去。力争在全省全国开花结果。
(王奎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非遗:二人对打花棍儿
热点信息
-
张庆亮,山东济宁人,1950年2月生。2019年5月,经汶上县人民政府公布、汶上县文化和旅游局颁布,...
-
尹文萍,画家,山东邹平人。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创作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美术馆副秘书长,...